「南勢角山」就是位於香火鼎盛的中和「烘爐地」南山福德宮所在的那座山,假日或節慶時,上山拜拜的人很多。 福德宮後方就是登山步道,一路可以上爬至三角點的位置,還可以順稜一路走到土城的清水大尖山。

整條登山道幾乎都是天然的泥土山徑,而且寬敞,雖有些上下坡,但走起來其實也不算累,有運動的感覺,所以我很喜歡赤腳走這條路,讓腳親近泥土、石塊,有一陣子幾乎每個禮拜都到此地爬山、練練腳力。

此地交通方便,若採偷懶的走法,從福德宮的大停車場爬上三角點,大概也用不著半小時吧,所以傍晚來此運動爬山的不少,南勢角山也是欣賞大台北夜景的好地方。


↑南勢角山海拔302M,三等三角點六五四號。這是日本時代埋設的三角點,其實上面刻的「三等三角點六五四號」是日文漢字,和日本國內三角點上的字體是完全一樣的。


↑最喜歡踩在泥土地上。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千層」因為它有一層層灰白色的樹皮而得名(和平東路三段)。

走到捷運站準備搭捷運上班,看見人行道上的白千層開花,趕快回家拿相機,因為每次想拍白千層的花都拍不到,它的花期很短。

每次看到白千層開花,都想說等明天再拍吧,等到了明天又想再等明天,然後再想等週末出去玩順便拍,終於到了星期六,白千層卻恢復一片青綠,就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今天看到它開了花,就趕快回去拿相機。上班不重要,拍花比較重要,現在不趁機會拍,大概就得等到明年了。

所以我對「白千層」最深的印象,反倒不是它那如手抓餅似的一層又一層的樹皮,而是它的花期,大約只開一星期,而夏季又常常有午後雷陣雨,多淋幾個下午,花大概才只剩三四天的壽命。

它開花的速度很快,幾乎可以用爆發來形容。今天看可能只有兩三棵樹開花,但到了明天,人行道上整排的白千層滿株滿樹全是白色,我覺得比油桐花還要壯觀。

白千層的葉子類似相思樹的葉子,尖細而長。而它的花朵則像刷洗瓶子用的那種塑膠白毛刷子,所以也被叫做「白瓶刷子樹」,當它的白花被大雨淋過後,更加快了變黃掉落的速度,此時全新潔白的刷子就成了黃黃髒髒的舊刷子了。

據說它的花帶有香氣,而且會讓某些體質易過敏的人感到不適,不過我從來沒聞過它的氣味,我一直以為它的花是沒氣味的。樹太高,人太矮,大概沒啥機會聞到這傳說中的香氣了。(白千層樹形高大,得爬上捷運站才拍得到花....)。

白千層小檔案

白千層原產地: 澳洲、印度、馬來西亞。

科別:桃金孃科白千層屬,常綠大喬木。

別名:相思仔、日本相思、白瓶刷子樹、剝皮樹。

用途:行道樹(在原產地馬來西亞亦做藥用植物,它的葉子可做為提煉精油的原料)。

 
↑白千層的花像刷瓶子用的刷子。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不穿鞋的赤腳車小斌

我是力行赤腳生活的車小斌,我一年四季都不穿鞋,赤腳工作、赤腳生活,我推廣赤腳生活,因為赤腳走路可以增強抵抗力,增強免疫力,赤腳走路是消除低潮情緒的最有效方法,赤腳走路能讓人體遠離疾病,我發現了赤腳走路的神奇功效,所以我不穿鞋,有人笑我我也不怕,因為赤腳走路能夠救命。


*此篇文章寫於2001年2月,2023.03.23 更新。



「G」代表 Grade Up,象徵性能與功能上的改進,羅馬數字的三(III)代表這是第三代的 Canonet 系列,Canonet 系列發展到此時,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產品了,Canon Canonet QL 系列都是快門先決,GIII 也不例外。

GIII QL 17 是當年口碑相當好的相機,鏡頭表現優秀,光是F1.7 的大光圈,就足以讓今天一大票的傻瓜相機汗顏。

Canonet 系列在外觀上,都一直延續他們的始祖:Canon Canonet 的輪廓造型,儘管在體積、鏡頭、功能各方面都不斷的在變化,Canonet 系在基本型上還是維持了一貫性,有斜角的測距窗是其最大特色。

快門先決相機的基本使用方法,就是把光圈環轉到A(Auto),再去設定快門,只要觀景窗裡的指針不要指到紅色區域(曝光不足或過度)就行了。

當然需要全手動時,想自己決定光圈快門的話,就把光圈環離開A的位置,轉到自己所需的光圈刻度上。

文章標籤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140983.JPG

這是一台歷久彌新的自動對焦相機,他的許多特色,在今天的傻瓜像機群中,依舊是無「機」能出其右。

Canon AF35ML 是 Canon 推出的第二部自動對焦輕便相機 (第一部是1979年的 AF35M),他在 1981 年11月左右上市,儘管已經歷經二十多個年頭,他在影像品質上的表現仍然可讓當今多數的自動對焦輕便相機為之汗顏。

Canon AF35ML 的自動對焦系統,是一種採用被動式三角測量的自動對焦系統,以CCD為測距組件,成為第一台裝置有CCD的雙眼相機。(Canon第一代 自動對焦傻瓜相機 AF35M 則是採主動式三角測距法,相機射出紅外線光束作為測距依據,很奇怪,到了 AF35ML 2 又回復成主動式紅外線線三角測距,形成唯獨 AF35ML 與眾不同的有趣現象)

擁有素質優良的 F1.9 大光圈鏡頭,光是這點,就打敗今天所有的自動對焦輕變相機了。他具備「連拍」能力,只要壓著快門不放,便能以每秒一片幅的速度拍攝,雖不能說快,但這真的是在傻瓜相機身上所少見的特色。

當半按快門的時候,觀景窗內的 LED 紅燈會亮起,表示對焦OK,他是圖像式的,一個人(近)、三個人(中)、跟小山(遠),讓你清楚了解有沒有對焦失誤,滿有意思的。在暗地方,會有嗶聲,提醒你快門速度很慢,小心相機晃動,或是該開啟閃光燈。

P1140997.JPG

他的濾鏡口徑是 48mm,跟 Canon GIII QL-17用的一樣,這種規格的濾鏡不是很好找,在博愛路有些店家還有,我跑了好幾家才買到 48mm 的保護鏡,還是庫存品呢。(2022.05.03補記:48mm保護鏡在蝦皮購物上搜尋一下還能找到,不過好像也不多)

若鏡頭蓋遺失,可以用 49mm 的鏡頭蓋代替(但不能安裝 49mm 濾鏡,濾鏡一定要 48mm),早期的自動對焦輕變相機都可以安裝標準濾鏡,現在這種機型可見不到了,Contax T3 也只能安裝他特殊規格的濾鏡。

在那個年代,幾乎所有的相機還是必須手動設定底片感光度值,AF35ML也不例外,他的ISO轉環設計得稍緊,別誤以為故障, 似乎每一台AF35ML都有這個毛病。

在背面閃光燈附近你可以看到有一個小窗,裡面有紅白相間的一個東西,這是讓你判斷底片有沒有順利裝入用的,裝底片時要注意。

如果底片有捲進去,按下快門聽到馬達在捲片時,這個紅白相間的方塊就會動,如果只聽到達在轉,但這個方塊卻不動,可能底片沒有吃進去,打開背蓋檢查底片有沒有裝好。

Canon AF35ML畢竟是二十多年前的產品了,體積大、重量重、馬達過片噪音大、沒有自動倒片功能,你要自己去按按鈕倒片,要自己開關閃燈,這些缺點多少會造成使用上的一些不便。

Canon AF35ML 目前價格不會太高,平均一至兩千台幣 左右,當然,有些機器狀況特優、附件齊全的,或許不止這個價錢,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我認為這是很便宜的價錢。

Canon AF35ML 為台灣製,機背上會有 Made in Taiwan, R.O.C 的銘版,因為當時Canon台灣廠已經是 Canon 許多主力產品的生產線,不需要花時間去找日本製的 AF35ML,因為沒有日製的Canon AF35ML。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轉眼已經八月底夏天都快結束了,時間過得真快。整個夏天都在爬山,今年還沒到海邊玩過水,所以週末約了貓老闆一起到龍洞南口海洋公園,游泳兼曬太陽。

我很喜歡這裡的海水游泳池,因為熱帶魚很多。以前夏天都會帶著潛水相機來這裡拍熱帶魚,今天懶得帶些有的沒的,不帶浮潛相機,所以這次就沒有水底下的照片。怕相機沾到海水,海邊就沒拍照了,只在上岸準備離去前拍了幾張到此一遊的照片。

下水之後四處可見熱帶魚,像在水族箱裡面游泳一樣,一群群的魚從身體旁邊游過,隨手往腳底下石頭一摸就抓到了一隻寄居蟹。當然啦,我是愛護動物人士,不會把它帶回家的,跟他 say hello 之後就放回水裡了。

今天看了很多魚(不知道什麼魚,有大有小,大隻的有十幾公分哩)也喝了不少海水,海水很苦....。本想趁著這次到海邊玩水把身體曬黑一點,不過天生就是不太容易曬黑的體質,玩了一個下午也沒變黑,實在傷腦筋 .. :P 

今天貓老闆在池邊不小心滑了一跤,腿被石頭給劃傷了,靠近岸邊水泥地上的青苔似乎都沒清理,好危險哦。

Date:2006/08/26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年8月,金瓜石

今天來到金瓜石,走到停車場附近時,看見路旁一整排樹上都開著火紅的花,原來是刺桐開花了,刺桐八月開花哦?

其實刺桐的家族龐大,除了「刺桐」之外,還有黃脈刺桐、雞冠刺桐、珊瑚刺桐、火炬刺桐、念珠刺桐等等,讓人眼花撩亂,我懶得去細分他們是哪種刺桐,反正花長得差不多那個樣子的都是刺桐啦,不會錯。

不過似乎珊瑚刺桐是最常見,因為很多地方都拿他來當行道樹或庭園植物,我辦公室後面的那棟大樓前就種了好幾棵珊瑚刺桐(我為什麼知道那幾棵是珊瑚刺桐呢?因為上面掛著解說牌,鐵定不會錯)。

刺桐之所以叫刺桐,是因為它樹幹上有刺,不過它的刺卻不明顯,也不尖銳,猛一看上去還會以為是樹幹上的小枝哩。


↑含苞待放,2006年8月,九份。


↑椿象,2006年8月,金瓜石

Date:2006/08/26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文章寫於2006年8月。



「南菜園」是台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的私人別墅,他在城南附近買了塊地,在上面蓋了棟房子,取名「南菜園」。兒玉源太郎自號「藤園主人」,「藤園」指的就是他自己的「南菜園」,因為兒玉將軍把他非常喜愛的兩棵藤樹,特別從日本移植過來,親手種在南菜園裡。

看到「別墅」、「總督」這些字,不禁讓人與豪宅行宮聯想在一起,其實兒玉大將軍的南菜園一點也不豪華,只是一棟很樸素的木造簡屋,有部分的屋頂還是使用茅草呢。

屋子大約才37坪,在屋前庭院裡,有花園、瓜棚、水井、還種了各樣蔬菜,儼然一副農莊模樣,其實,兒玉源太郎之所以會在郊區買地,就是要打造自己心目中的度假農莊。

在日本時代,這兒的確稱得上「荒郊野外」,充滿野趣。

總督平常還是住在總督官邸,只有當空閒的時候,才會到南菜園度假,公務繁忙之餘,寫詩讀書、種菜賞花,在此吟詠自娛,想像自己過著隱居的田園生活,所以把這兒取名為南菜園。

明治32年6月(1899年),南菜園落成之時,兒玉源太郎還特別作了一首絕句來代表他當時的快樂心情:「古亭庄外結茅廬,畢竟情疏景亦疏。雨讀晴(耕)如野客,三畦蔬菜一床書。」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皇太子裕仁結束了台灣的訪問行程之後,台灣各地興起了興建行啟紀念事業的熱潮,舉凡造橋鋪路蓋房子,都要想辦法跟太子行啟沾上邊。

畢竟自古以來,從沒有一位「皇上」到過台灣,皇太子的到來,被人們形容為「三百年來的空前盛事,全島人民無上的光榮」。另外,裕仁雖為太子,但實際身分已是攝政王,大正天皇健康狀況持續惡化,裕仁必定會在短期內成為天皇,於是裕仁離台後,就有一堆拍馬屁的活動出現了。(事實上也是如此,三年後,裕仁成為日本第124代天皇:昭和天皇)

太子來台行程緊湊(詳細請見延伸閱讀的部分),許多立有行啟紀念的地方,其實皇太子都不曾親臨過,該地所立的紀念碑或紀念物僅是表達對皇太子的崇敬。當然也有不少所謂的行啟紀念事業只是拿「行啟紀念」當理由,把當初總督府沒批准的建設再拿出來申請,希望敗部復活。

邀請太子來台灣之前一兩年,總督府即開始進行前置作業,詳細規劃太子所要拜訪的地方,所以會在各地普設「行館」,若臨時要到某地,還有地方可以招待、住宿。不過實際行程密密麻麻,很多地方僅於蜻蜓點水,大多數的行館都沒派上用場。

位於面天山下的這座太子行啟紀念碑(太子並沒有到此地登山),就是為了紀念裕太子曾蒞臨北投而建立的,地方民眾皆習慣以「太子碑」來稱呼這座碑。

大正14年,在大屯山區的面天山下立碑,大正14年6月開工、8月完工,11月15日舉行揭幕式,碑名「皇太子殿下行啟記念碑」,碑體為大屯山的安山岩,台北州知事吉岡荒造擔任典禮主持,前來參加的官員有七星郡守石川定俊、淡水郡守鈴木秀夫,以及民眾、學生等共約三百多人,場面十分隆重盛大。

以後,每逢天長節(當代天皇的生日稱為天長節,昭和天皇的生日是4月29日)北投附近的小學會舉辦登山活動,老師們帶領著學生來到此碑前高喊「萬歲」,祝天皇生日快樂。

碑文在日本戰敗後被毀,正面原本的刻字還能從解說牌上的舊照片上看到,但背面寫些什麼已無法可考。此外,從解說牌上的舊照片對照,當年四周一片空曠,這裡應該是塊視野很好的地方。

太子碑位於清天宮步道尾端,我都習慣從二子坪走過來,因為從二子坪過來落差不大,但路程也頗遙遠。而清天宮那邊則是以「陡」聞名,石階路一路抖下,陡~陡~陡~~往下走會抖到兩腿倂不攏,往上爬則喘如蒸氣火車,只差沒冒蒸氣,拜見天皇之路可真艱難,每次走清天宮步道都瀕臨哭爹喊娘的邊緣。好不容易到了太子碑,我也會喊聲萬歲,代表我終於走到了,累死人呀。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家妹妹買了新玩具:Canon IXUS 800 IS,今天就帶著這台相機到獅頭山試拍,從實際拍照的過程中,找出它的優缺點。我沒有看說明書,都憑直覺與經驗操作,我想最基本的功能應該只憑圖示就可以操作,進階複雜的設定才需要用到說明書,這才是好的設計,憑直覺操作可以測出他的操作介面是否符合人性邏輯。

我感覺到的優點:

◎外型美,我都很重視相機的外表,不要以為男生都喜歡醜不拉機只重功能的機器,它的機屬殼摸起來真爽。

◎開機超快,按下On差不多就已經開完機了,我非常喜歡,我就是要快快快,開機慢吞吞的機器我無法忍受。

◎對焦超快且準,尤其是對大面積的純色物體。好比對著一大片的白色牆壁拍照,我的Panasonic FX9經常會出現無法對焦的情形,但Canon IXUS 800 IS 半按快門即對焦完成。

◎4倍光學變焦。這麼小的機身裡竟然配備了4倍光學,所以以望遠端拍攝物體特寫,就硬是比FX9的三倍大上了一號。

◎握感超優,IXUS 800雖然比FX9略小,但隨便握都很穩,我想可能是它那流線的造型符合手掌弧度的關係吧。因為拿的穩,再加上有防手震的加持,照片晃動的機率就更小。IXUS 800IS 跟 FX9 的防手震哪個強?我不知道,感覺一樣吧。因為今天出遊的重點是旅遊,不是專程拍測試照,這類雞蛋挑骨頭問題就不管他了。

我不習慣的地方:

◎LCD顏色偏差。跟一旁的FX9比起來,我很想用「失真」來形容,不必專家判斷,連對電子產品少根筋的「貓老闆」看了都猛搖頭。鮮黃的衣服變淡黃,暗紅磚牆變橘紅色,彷彿所有的顏色都淡了一層,也有種霧霧糊糊淡淡的感覺。不過照片傳到電腦上檢視是OK沒問題的,也就是說,那塊LCD的性能實在不怎樣。

◎螢幕上無光圈快門數據(快門低過某一程度才顯示)。

◎無電量殘餘指示,但滿省電的,這部機器在我手上已經把玩了兩三天,加上今天的出遊拍攝,還沒出現低電量警告。

◎似乎沒有即時瀏覽的快捷按鈕,就是拍完之後,按某個鍵就可以瀏覽剛才拍的照片,IXUS 800 IS 似乎只有撥動轉盤到Play模式一途才行。(沒看說明書,我不知道它是否有瀏覽的捷徑按鈕)

◎沒有獨立 EV 調整鍵,改 EV 得進選單。但跟DSLR一樣有獨立的 ISO 調整鍵,唉~~真是印證了「有一好就沒有二好」這句話。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裕仁皇太子結束台灣的訪問行程回到日本之後不久,台北州就開始著手進行十年造林計畫,在草山地區積極地廣植保安林,除了達到涵養水土的目的,也兼具有改善遊憩景觀的功能,為將來計畫成立的「大屯國立公園」進行前期的建設。

人造林的範圍遍及今天的陽明山區、大屯山區、七星山區等等地方,樹種有黑松、琉球松、柳杉、相思樹等等,總數量有五萬餘株,山坡地造林總面積達1636甲。

造林工作從大正13年開始,到昭和8年完成(1924-1933),當造林工作告一段落之後,在昭和9年,於七星山登山口附近的林地立下此石碑,以資紀念。大正12年(1923)皇太子來台灣巡視,第二年(大正13年,1924)皇太子結婚,所以就把這兩件事情並在一起,做為造林的名義,因此名為「行啟並御成婚造林記念地」,順便拍拍天皇的馬屁。

草山地區的墾荒在清朝末年就已經存在,區內許多的山坡地上都可見到砍伐薪柴、以及種植柑橘、茶葉等等的農業活動。到了日本時代,開始對草山實施有計畫的管理,重視森林保育與水土保持,將遭受破壞、荒蕪的墾地廣植保安林,這就是有十年造林計畫的原因。

日本時代所植的大片人造林,現在幾乎已經不存在,僅存零星分佈。一方面是當時只考慮到美觀,某些樹種並不適合生長在栽植的區域,導致造林失敗。然而最大因素,還是來自人為的破壞。

在民國四、五十年代,別說成立國家公園了,連保育森林的觀念都是不存在的。雖然日本時代所造的樹林,都以改善景觀與水土保持為主,在經濟上並不像阿里山或其他幾個大林場那麼有價值,但多少還值些錢,木材等於錢財、有森林就要開發的前提下,日本時代所種的樹全成了林務局的提款機,不消幾年,人造林幾已破壞殆盡。

解說牌上最後一段話寫得很有意思,上面寫「此項造林計畫改變了原有的植被生態,至今依然可見」,他並不是指還能見到日本時代的造林,而是指砍伐後的次生林。

日本時代在陽明山區大規模的造林,今日只剩此石碑為證。


↑行啟並御成婚造林記念地,台北州知事野口敏治題字


↑昭和9年(1934年)3月建碑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北投公園旁邊的「瀧乃湯」浴室的院子裡,有座「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碑,它是為了記念裕仁皇太子親臨北投而立的。

當時的台灣總督:田健次郎,一直想邀請天皇來台巡幸。不過大正天皇常病在身,不適遠行,所以最後派遣裕仁皇太子來台灣,裕仁皇太子就是後來的昭和天皇。

大正12年(1923年)4月16日,裕仁以太子身份代替他父親(大正天皇)抵達台灣,進行為期12天的巡視。4月25日這天,裕仁皇太子的行程是參觀草山以及北投溫泉。

上午皇太子遊完草山之後,下午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從草山來到了北投,首先參觀全新改建完工的北投公共溫泉浴場(即今天的溫泉博物館)。北投公共溫泉浴場緊鄰北投溪,北投溪因發現北投石而名聲大噪。

裕仁皇太子可說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尤其最喜歡研究自然科學,並不是什麼都不懂的花瓶太子。對於喜好鑽研科學的皇太子來說,正好順道一窺北投石的真面目,所以在參觀完了溫泉浴場之後,走下到附近的北投溪床,勘查北投石。為了方便皇太子涉溪,就在溪床中鋪了一塊塊的腳踏石。

這些當時擺在河床中被皇太子踩踏過的石頭,後來就被原封不動保存起來留做記念,稱為「皇太子殿下御渡涉飛石」,並在一旁立碑說明,這就是「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碑」的由來。

石碑的側面的「大正十二年四月」應該就是立碑的時間,而背面的「昭和九年十二月道路改修」應該是配合道路改建而移動過涉渡飛石的日期。

「皇太子殿下御渡涉飛石」早已下落不明,現在僅剩「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碑」保存在北投最古老溫泉浴室「瀧乃湯」的院子裡。


↑石碑的四面其中三面有刻字,分別是「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大正十二年四月」、「昭和九年十二月道路改修」


↑昭和九年十二月道路改修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大頭」的電子產品愈來愈多,大頭愈多愈讓人頭大。「大頭」是什麼?就是整流器,把交流電110V轉換成5V、10V...直流電的一個黑色大盒子。

舉凡充電器、數位相機、數據機、notebook、LCD螢幕、外接燒錄、外接硬碟、印表機、掃描器、音響、檯燈、甚至按摩棒、電動牙刷,個個都帶著自己的「大頭」,族繁不及備載,在你房間裡隨便找一下就可能找出一 大堆。

某天買了一個擁有金屬外殼、四四方方精美漂亮的 USB Hub,但包裝很重,我搞不清楚這東西為什麼這麼重。拆開包裝後,才知道重量來源就是那個醜不拉畸的整流器。重得簡直可以打死人, 但重也就算了,反正是擺在家裡。但糟糕的是塊頭太大,插上插座會遮到隔壁的插座孔,隔壁插頭就沒地方插,一人佔兩位,天呀,誰設計的?

一個六孔延長線上面插上三個大頭就客滿,碰上某些畸形的大頭,竟然還可以連擋住兩組插孔,真不曉得設計者家裡是不是一個大頭都沒有,不知道使用者的疾苦。

可能是大頭太過氾濫,廠商嗅到了商機,現在有一種大約十公分左右的迷你延長線問世。把大頭插在這延長線上,再將延長線挿到插座,這樣大頭就不會擋到隔壁的插座。但畢竟使用大頭的產品太氾濫,一個六孔延長線要是全部掛上了大頭,簡直醜到爆,而且重量也足以媲美啞鈴。

Notebook大頭也是千古不變。

Notebook 的整流器雖不像一般整流器跟插頭做在一起,它是把整流器放在電源線的中段,但不管是尊貴的 Sony Vaio,還是 名不見經傳的雜牌,它們的大頭都一樣,又醜又重,帶NB出門其實整流器的重量佔了不少。

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NB廠商願意去美化大頭、減輕大頭重量 ,iBook的大頭算是最美的,但我覺得還是體積大,為什麼變壓器這種東西不能做到機身裡呢?某些大頭竟然比主角的重量還重,NB所有的美感都被屁股後面的那個怪物給吃光了。

或許是眼不見為淨的關係,整流器這種東西大都放在腳下、桌子底下、電腦後面、牆腳...,反正從正面看不到它,沒有人會在乎吧。

電子產品雖愈做愈小,但電器變小的真相,卻是因為把最佔體積的整流器外移,於是用「大頭」的產品就愈來愈多。要是哪家電源供應器廠商可以研發出體積超小、超輕量的整流器,把大頭變小頭,甚至無頭,把整流器做得美美的,徹底解決民生疾苦,保證賺大錢。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天約了「貓老闆」一同去探訪北投地區的古蹟,我們都是非常愛貓、愛古蹟的"人士"。貓老闆熟知各古蹟景點位置,有貓老闆的帶路就不會迷路,除了充當我的GPS之外,我還給他冠上個「北投耆老」的暱稱。

參觀完了普濟寺,我們下了階梯走回到馬路上。貓老闆用手指著對面那雜木林裡的很像房子的物體說:「那就是台銀舊宿舍」。

我:啥?你說啥?

貓老闆:你要看的台銀舊宿舍呀。

我:房子在哪?

貓老闆:就在那裡呀,你前面呀。

我:沒有東西呀,你騙我。

貓老闆:那棟破房子就是啦 ~~

我:??!@#$.......

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眼前這棟破房子,我想用 astonished 這個字可以代表它給我第一眼感覺。

所謂有期待就會有失望,台銀舊宿舍就是最好的印証。因為之前看過相關的文字介紹,我把它想得太美好,想像成類似太子賓館的那種樣子了。在文化局的網站上雖然有說「目前極待整修」,但我以為了不起就是破舊一點。但千萬沒料到,破爛的程度簡直無法跟「市定古蹟」的堂皇身份連想在一塊,破到連房子的樣子都快看不出來了。雜草叢生、屋頂塌陷,多來個颱風吹一吹、地震搖一搖,搞不好整棟房子就散光光。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西門國小校園靠成都路的圍牆邊,有一塊比人身高還要高的大石碑,它是立於大正8年(1919年)的「埋立地紀念碑」。「埋立地」是日文的說法,就是填土的意思。

以前萬華(舊稱艋舺)鄰近淡水河沿岸的一帶,因為地勢低漥,每當遇上大雨,雨水就排不出去,家家戶戶都泡在水中。若碰上雨量太大,河水還有可能會倒灌進來,街市農田常被水淹,財產損失無數,逢雨必淹的問題讓當地居民十分頭痛。

當時的台北廳長「井村大吉」為了一勞永逸解決水患,於是著手計畫將此區域墊高,這是一樁非常龐大的填土改地工程,花了三年的時間才大功告成(大正3年至大正6年5月,1914 到 1917),終於不再淹水了。這塊碑就是說明整個填土工程的由來始末,告訴人們為什麼要填土、是誰的計畫、花了多少錢、用了多少時間等等。

碑全文以日文記錄,原本石碑上方有「埋立地紀念碑」的碑名,但上半截有一部分已經不見了,碑文早被破壞,可能被塗抹過水泥,畢竟在如此堅硬岩石上的文字,要自然風化到不能辨識,不是那麼地容易。

有些文字雖尚可辨認,但缺字太多,已無法連貫閱讀,不過重點部份還是可以看得出來。例如還可以分辨的有:地勢低漥、豪雨、河水氾濫、廳長井村君、巨資、大正三年始、六年五月竣...從這些殘存的支字片語中,還能推測出大概的意思。

石碑上出現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廳長井村君」,你還記得「廳長井村君」嗎?

我在[日治遺跡] 新北投公園‧國父銅像這篇中有提到他,「井村大吉」。井村大吉,東京帝大畢業,明治42年到大正3年期間出任台北廳廳長。北投公園裡國父銅像,原本是紀念他的銅像。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象山步道上的「六巨石」由於視野展望極佳,加上鄰近繁華的信義區,交通方便,所以在台北101還沒出現之前,就已成了攝影愛好者家喻戶曉的一處拍台北市夜景的地方。當然在101大樓蓋好之後,更是熱門,約莫下午四五點,就可以看見有人扛著角架到這邊挑選好位子,準備拍照。

象山的「六巨石」常吸引許多愛拍黃昏夜景的人前來。雖然我已經到過此地N次,但我還沒在這裡拍過夜景或黃昏哩。

為什麼叫「六巨石」?據說因為這裡有六塊大石頭,不過我從沒算過是不是真的有六個巨石。

天氣好的時候,像是颱風將要來臨前的那種清澈的空氣,可以遠望到新店、樹林一帶的山區,對面的忠勇山腰上的碧山巖也是清晰可見,台北盆地四周的山全都看得清清楚楚。就算不是專程來拍照,到這裡散散步、活動一下筋骨也是很值得。不過附近停 汽車很不方便,搭公車前來還是最好的方法 ,也不用原路返回牽車。(機車還算好停)

象山上的步道四通八達,登山口非常多,可以說條條步道通象山。如果以步行方式拜訪的話,最直接抵達的路線,我想還是以「吳興國小」為起步,以「象山早覺會」字樣的黃色拱門的那處登山口最方便。

如何抵達象山六巨石?

 ↑1、22、32、37、38、226、288、503公車在「吳興國小」站下車。下車後繼續往前走,過十字路口。

↑下了公車過路口後,可以發現在 7-11的旁邊(松仁路215巷口),有親山步道的指標,朝著它的箭頭走就對了。

↑步行約一分鐘後,會遇上一個不對稱的十字岔路,繼續朝往前的小巷走,也就是「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進入巷子後,留意一下兩邊的路牌是否為「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以免走錯。

↑「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走到底就可以看見「象山早覺會」的拱門,它就是登山口了,旁邊有市政府設置的解說地圖。從 吳興國小站牌步行到此大約 6-7 分鐘。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北投公園中,國父銅像底下的這座大理石基座,其實大有來頭,它建造於昭和 9年。當然,日本時代不可能把國父孫中山的塑像設置在公園裡。其實基座上面原本的銅像是「井村大吉」先生。

井村大吉擔任台北廳長的期間(明治 42年至大正 3年,1909/10/25 - 1914/07/01)任內最大的建設就是興建北投公共浴場(即今日的溫泉博物館),並以參考東京上野公園的格局來規劃北投公園,對北投進行劃時代的改造,促進商業繁榮,打響北投的名氣,讓北投成為台灣的人氣觀光景點。

昭和 9年 4月 7日,地方人士感念井村大吉對於北投發展的貢獻,就在他所規劃興建的北投公園裡,立像紀念(半身的胸像,跟目前國父銅像一樣)。

台灣「光復」以後,有日本色彩的東西都被國府毀壞,井村大吉的銅像當然也逃不過此劫難,銅像拆除改立台灣光復紀念碑。但幸運的是,基座卻完好保留下來了,僅僅是把座上的「人」摘掉了而已,改放上一塊鑲有「光復紀念」的長方形大理石碑。

民國五十四年的國父誕辰正好是國父百歲,在民國五十幾年的那種反攻大陸的政治氣氛下,各地都得配合舉辦一些紀念活動。正巧,孫中山先生在大正二年也到過北投泡湯,在此立座國父銅像似乎是不錯的主意,於是陽明山管理局請人做了一尊國父銅像放上去,當作紀念國父百歲誕辰的禮物了。

以上就是北投公園國父銅像基座的由來。

銅像底下的石座猛看不起眼,但用手觸摸,摸它的稜角、摸他的每一面,你很容易感覺出來它跟民國時代光復後的基座完全不同,絕對不是那種四面貼著毫無美感可言的平板大理石,或模子塑出的粗糙水泥。

石座後方凹陷處鑲著一塊大理石板,上頭刻著立國父銅像的緣由。但我懷疑,那裡原本可能是紀錄著井村大吉生平事蹟的地方。


↑拍照日期:2006/05/20

國父像紀念碑後方的文字如下:

中華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恭逢
國父孫先生百年誕辰陽明山管理局謹造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需要廣角的話,就得靠 DSLR不然就是高階消費機,如 Sony F828,小DC之中幾乎沒有像樣的廣角機可以選擇。最近有幾款消費級的小DC也開始主打廣角的功能,像是已上市的 Panasonic FX01,還有未上市的 Panasonic FX07等等,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上市好一陣子的 Canon S80 也是強調擁有 28mm 的廣角。

我個人是偏好有廣角的鏡頭,因為我喜歡拍建築、風景。不夠廣的鏡頭,往往裝不下眼前的景物。(這句話在暗示敗家的慾望....)

往後退不就好了?我相信有人會這麼問。但很多時候,現場並沒有空間可讓你後退,只好將就眼前的景任由鏡頭裁切。另外,對於拍攝環境記錄方面,鏡頭愈廣,所收入鏡中的景物愈多,在十年、二十年之後,這張照片就有比對週遭景物變化的價值。

以下幾張就是比較廣角與沒廣角的影響,都站在相同位置拍攝,用以突顯 35mm與 28mm的差別。

擁有28mm廣角的DC目前仍是少數,絕大多數的DC都是38mm或35mm起跳,數字愈小代表廣角端愈廣。

在DSLR方面,以Nikon D50為例,必須乘上 1.5之後才是真正的焦長。所以當裝上 Tamron 18-200mm 這顆鏡頭之後,廣角端變成 27mm (18x1.5)而不是 18mm,27mm 在拍攝風景上已足夠用矣,27mm 與 28mm的差別並不明顯,可以視為相同。


↑Nikon D50+Tamron 18-200,18mm端(27mm相當),鹽寮抗日紀念碑。


↑Panasonic FX9 廣角端,35mm相當,紀念碑前方的平臺根本無法收入鏡中。

 
↑Nikon D50+Tamron 18-200,18mm端(27mm相當),七星山,教育電台。


↑Panasonic FX9 廣角端,35mm相當(依說明書上記載),七星山,教育電台。電塔剛好塞滿畫面,塔尖以上的天空無法入鏡。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新北投公園正面對著新北投捷運站,但來北投的遊客,多半不會特別注意它,大都以為它是一般的市區公園而已。其實它如同 228公園一樣,都是歷史非常悠久的公園,都是日本時代完成的。

大正二年(1913年)六月十七日,北投溫泉公共浴場開幕啟用,當天也是始政紀念日。

為了強化北投的觀光,促進消費,繼續在附近興建萬坪公園,公園形式則參考東京的上野公園與淺草公園來規劃,這就是北投公園,打造北投成為一個全新的風景區,公園也在大正二年內完成。公園大門正對著火車站, 遊客走出火車站之後,先穿過美麗雅致的公園,就可抵達溫泉浴場。日本時代整個北投溫泉區的開發,都是經過詳細而妥善的規劃。

從日本時代一直到2006年的今天,公園歷經過多次的整修,雖然當年的很多設施已不復見,但也有不少「古物」陰錯陽差地被留了下來,實在非常幸運。

今天要介紹的是公園裡最不起眼的東西:石板椅。

這椅子猛看上去,可能連想坐下的意願都沒有。但是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如果你有長期觀察過古蹟建築的經驗,就可以發現它的玄妙之處,椅背雖是水泥欄杆,但做工比現代的混凝土欄杆精細很多,最特殊的地方就是用一塊大石板直接放在椅架上當作椅面。

日治時期公園裡面這種椅子還不少,但每個椅背水泥欄杆的形狀不見得全都相同,現在僅存這一座了。它位於公園裡的國父銅像的後面、北投纜車工地的圍籬邊。

題外話,我不喜歡北投纜車,為什麼要興建纜車呢?纜車工地把公園搞得亂七八糟,美景全破壞了。最近看到纜車工程爆發的弊案,暗爽在心裡,本來就不該蓋嘛。


↑拍照日期:2006/05/20(綠色圍籬內是北投纜車工地)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路上什麼人都有,常被一些古怪的人、莫名奇妙的要求,弄得心中燒起無名火。我不是神、我不是聖人,我是有脾氣的人、而且我更是小鼻子小眼睛的人,所以把醜話條列出來,讓你更清楚地看到我的性格。

匿名留言一律刪除:

為什麼要匿名?這是我的日記本,不准匿名留言。

我最討厭偷懶的學生,不要跟我要照片、文字:

我准許你引用我網站上已發表的文字、照片已經是我最大的幫忙。別奢望我會給你原始照片、或是更詳細的資訊,因為我沒有義務幫你完成你的作業或報告。現在學生很偷懶,好像只要上網求救、東剪西拼,整篇報告就生出來了。我呼籲那些當老師的,你們有空也上網多多搜尋你要學生做的題目吧,看看你們的學生是不是都在抄人家的網站內容。

我最討厭廣告,有廣告嫌疑的留言一律刪除,刪除標準由我認定:

例如推薦民宿(如留下業者的link)、或者在留言本文中為自己經營的營利活動打廣告,例如留言中的 link 雖以攝影分享為名,但實際上所貼出的 link 裡面根本就是某個旅行社團的活動,這就是廣告行為,刪 ~~

不提供相機中文說明書: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隆臨港線鐵道的末端位於港區內,沒有通行證是不能進港區的,只能從地圖上空想像鐵道終點的模樣。不過某次搭船遊光華塔,卻讓我意外地窺視到這條鐵道的神秘終點。

在光華塔上眺望基隆港風光時,我發現朝向山的這邊底下有條鐵道,正是臨港線,看到它離光華塔很近,就決定下去看看。見到港區入口有警衛,我猶豫了一下然後繼續往前走,警員只在警衛室裡抬頭看了我一下,然後繼續忙他的事,既然沒有阻止,我就走進管制區裡了。

鐵路的終點有座很像車站的廢建築,旁邊也有一座短短的貨運月台,殘破的景象看來荒廢已久,不知道最後一次火車停在這裡是什麼時候。

鐵道終點離光華塔只有幾步之遙,如果臨港線改成觀光鐵道,遊客就可以搭火車從基隆站出發,沿途通過鐵公路共用的復興隧道、再經白米甕砲台下、最後抵達港邊的光華燈塔。坐火車遊燈塔,多麼浪漫的鐵道旅行呀。

不過以上想像都隨著臨港線的拆除而幻滅,我不知道光華塔後面的這條廢鐵道現在還存不存在,是不是早已拆光光了。如果臨港鐵道還活著,這裡就是台灣鐵道最北邊的終點。


↑光華塔就在鐵道終點不遠。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到林鳳營,我就聯想到乳牛還有張艾嘉,這全都得怪那支不斷在電視上放送的牛奶廣告給我的印象。雖然在車站看不見乳牛,不過潔白如牛奶般的顏色的站房,還是很難將它與牛奶的印象切斷。

不過對林鳳營這三個字的印象,不是起源於那支電視廣告(註一),而是小時候坐火車旅行的經驗。因為外婆家在台中,所以每當到了寒暑假的時候,媽媽就會帶我們到台中的外婆家去玩。在那個年代裡還沒有高速公路,家裡也沒有汽車,高雄到台中一定是坐火車。

我很喜歡數車站,數著高雄到台中會經過幾個車站、下一站是哪個車站等等諸如此類的遊戲,因為在火車上也是頗無聊的,那年代可沒有任何的隨身電子設備可以打發乘車時間。

經過台中、高雄的幾次往返旅程之後,對於車站名稱幾乎是快要倒背如流,惟獨林鳳營例外,因為它是三個字的車站。

在小朋友的腦袋裡面,認為車站都應該是兩個字,像是台北、高雄、嘉義、新營、彰化、屏東....諸如此類,所以當看見三個字的黑影從眼前溜過的時候,就會懷疑到底是不是看花了眼。

媽媽每次到台中都是買「對號特快」的車票(俗稱的對號快),當時的對號特快真的是很快,高雄台中之間沒停幾站,像林鳳營這樣的小站不會停,火車高速呼嘯而過,不太容易看清楚站牌上寫什麼。所以在我的印像中,它就是一個白色房子、上面有三個不知道寫著是什麼的字,有次終於用著很大的力、盯著看清楚原,來它叫「林鳳營」。

其實除林鳳營之外,還有另一個造成我童年困惑的車站,就是「南台南」,因為它也是三個字的,當然,對號快也不停。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神社的狛犬(北市劍潭公園)。

在神社的前面,都會擺一對類似石獅子的動物塑像,它就是狛犬。

關於柏犬的起源,眾說紛紜,沒有一定的說法,不過無論哪一種傳說,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柏犬都是從外地傳入日本的。日本文化受高麗和中國的影響很大, 尤其早期的日本受高麗影響頗多,日本從這兩個地區學習佛教,也包括柏犬。

柏犬原是印度佛教典籍中的動物,佛教傳入中國,再傳向高麗,古代的日本 又從朝鮮半島引進佛教,也就帶入了「狛犬」,於是「狛犬」也有「高麗犬」的稱呼。

根據《日本書紀》上的記載,佛教、佛經大約在六世紀中旬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這是已經有的書面記錄,換句話說,可能在更早之前,與朝鮮半島已有交通往來的北九州一帶,佛教或許早已經傳入。

但朝鮮並不是日本唯一吸收佛教的來源,在大化改新時期,他也派遣了許多了遣唐使、留學生來到中國,這些人看到了佛寺、宮廷裡的石獅,也把它們當成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帶回日本,所以也有說法柏犬是來自於中國。

獅子是印度佛教裡的動物,它是吉祥物,代表智慧、神聖、高貴。傳到日本之後,繼續帶著同樣的功能。

「柏犬」不是犬,如同熊貓不是貓一樣,他是古人所創造出的一種無以名狀的「動物」,就如同我們所認識的石獅子,也和今天在動物園裡看到的那種獅子完全不一樣。無論獅子、或柏犬,都是古人 憶想出來的某種獸的形象,而不是非洲草原上的獅子。

狛犬最早只是出現在皇宮,做為宮廷中的吉祥物,隨著佛教的普及,後來才漸漸在民間出現,之後再演變成鎮守神社的吉祥獸。目前日本最古老的狛犬是建於西元1196年,位於東大寺南大門前的狛犬。

其實在古代,狛犬與獅子是互相搭配成為一對的。意思是說,神社前面的這兩隻動物,嘴張開頭上沒角的那隻,叫做「獅子」。而另一隻嘴巴閉起來,頭上有角的,才叫「狛犬」, 合稱為「獅子,狛犬」。


↑北投神社的狛犬(在逸仙國小)


↑台灣神社狛犬(在劍潭公園)

文章標籤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劍潭公園前的這對石獅子,其實是台灣神社的狛犬

神秘的東西常常出現在沒人注意的地方。

劍潭公園是圓山大飯店下方不遠的一座小公園,就在中山北路旁、面對劍潭活動中心,雖然過往車潮不少,但和許多乏人問津的社區鄰里公園一樣,這 類小公園永遠不會成為旅人注目的焦點。小公園是帶狀長條型的,夾在中山北路與圓山飯店邊坡之間,一眼就可以從頭到尾把公園看光光,公園入口處擺了兩座石獅子。

公園裡有石獅子沒什麼值得希奇的,全台灣有石獅子的公園不計其數。但是,如果仔細端詳這兩隻獅子,會發現到牠們長相很奇特,和一般廟前長得像哈吧狗的獅子不太一樣:他們耳朵大、腿長、尾巴大又尖。

從獅子的做工就很容易看得出來,它絕對不是從模子裡塑造的獅子,材質也很特別,好像是花崗石之類的石材。

或許是公園太沒名氣了,可能從來沒有人研究過這兩隻與眾不同獅子的來歷,其實他們正是神社的「貘犬」(註一) ,兩隻「貘犬」大剌剌地坐在中山北路旁邊已經數十年了。

貘犬的樣式其實很多,很難用一種固定的樣板去描述他,有些甚至不會有尖尖的大尾巴。不過,在台灣各地神社所遺留下的貘犬中,他們的樣子差別不會很大,最 共同的特徵就是屁股上的大尖尾巴。此外,在某些貘犬身上會有五瓣花瓣的花形紋,但不是所有的貘犬身上都有此種花形紋。

↑大大的尖尾巴,這是貘犬的最明顯特徵

↑貘犬身上的花瓣圖案,雖是貘犬特有的花紋,但不一定所有的貘犬都有

貘犬是神社的守護獸,所以他們原本應該是在神社裡的,從地緣關係判斷,應該是台灣神社的遺物吧, 若是台灣神社的遺物(我相信這對貘犬 99.9%是屬於台灣神社的),更該當成國家古蹟好好加以保護。

這兩隻貘犬有沒有可能是後來仿的呢?不會吧,公家機關怎會花大錢製作兩隻日本貘犬,放在圓山大飯店旁邊毫不起眼的小公園呢。

貘犬「巨大」的身材,更顯現它身份地位的不尋常。通常而言,神社的貘犬並沒有如此龐大的身軀,一般的貘犬若不算底座的話,頂多半個人 的身高。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於苗栗縣公館鄉和獅潭鄉交界處的八角崠山,為苗栗縣八景「三臺疊翠」中間的那一臺。所謂「三臺」指的就是墨硯山、八角崠山、加里山這三座南北縱向的山脈。墨硯山最矮,八角崠山在中間,最後面最高的就是苗栗的聖山:加里山了。這三條山脈,由低而高、相疊排列,組成了古代文人筆所描述的「三臺疊翠」美景。

八角崠山,海拔 751公尺,有一顆三等三角點。今天來八角崠山,除了慕「三臺疊翠」的名氣之外,其實想摸個輕鬆、容易、且山頭又有視野的三角點。因為從藍天地圖上的記錄看來(註一),從停車場走到三角點只需十分鐘,除了開車兜風又可摸三角點,好一個偷懶的爬山行程。

我們是從公館轉苗24進來,因為在藍天的地圖上標示這一條山路可以行駛大遊覽車,我想應該很好開,事實上也是如此。下山時就繼續走苗24往獅潭方向,發現這段下山的路狹窄崎嶇,所以還是從公館方向上來行車比較舒服。

轉入苗24之後,半路上會先經過行修宮,這是一座外表充滿日本風的佛寺。過了行修宮之後,公路就開始大爬坡,但並不難開,如同走仰德大道的感覺差不多,開到最高點就是協雲宮,八角崠山上的名勝景點。

協雲宮的停車場超大,大概是為了應付龐大的進香團所需,寺內有許多政要的題字,應該是座香火鼎盛的大廟。應是受了天候的影響,今天來到這兒的遊客不多,整個廣場都籠罩在雲霧之中,無法享受登高望遠的美景了。

↑位於八角崠山上的協雲宮,協雲宮主祀觀世音菩薩,頗負盛名,寺內有許多政要的題字。

拜訪完協雲宮後,繼續再往前開一會兒,就抵達了八角崠山登山口,登山步道在停車場斜對面。這個停車場距離協雲宮應該不到五百公尺吧(我沒有仔細看里程表,但感覺上從協雲宮走過來也應該花不了多少時間)。

其實所謂的「登山步道」僅是條中央鋪有鵝卵石的水泥路,一路直通山頂,汽車要開上來也行,但中途沒有空間可以會車,必須到山頂平台才有空地迴轉,所以奉勸想偷懶的人最好別開車上去 ,免得到時出現黑羊白羊過獨木橋的窘境了。

一路上懸掛在樹上的小毛毛蟲好多,為了閃躲這些毛毛蟲,我只好走在水泥路的中間。但中間鋪的是鵝卵石呀,這下可慘慘慘啦 ~~ 我最討厭走健康步道,這種圓圓石頭才扎腳哩,踩尖銳的碎石也比踩卵石舒服。但走兩邊的水泥道又怕撞上毛毛蟲,只好強迫腳底按摩.....。

半途上遇見有人騎機車上來。突然心裡竄起了壞心的想法:「拜託趕快騎過去,這樣就可以幫我把空中的毛毛蟲掃掉了,嘿嘿嘿 ~~~」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紀念皇紀2600年而舉辦的萬國博覽會

日本的「皇紀」有時也會直接以「紀元」稱呼,而這個紀元當然不是指西曆的紀元,是指天皇紀元的意思。以日本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即位的年份當基點計算。

因此以這種方法計算的年代,又稱「神武紀元」、或「神武曆」(所以總共有:皇紀、紀元、神武紀元、神武曆這幾種稱法),因為是以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算起,所以皇紀元年等於神武元年。

史學家從「日本書紀」(日本的史書)的編年法去推算年代,神武元年大約相當於西元前660年,也就是說,神武曆與西曆相差有660年, 把西元年份加上660就等於神武曆的年份,例如西元2000年就是神武 2660年(即皇紀 2660年)。

因此皇紀2600年就是從第一位天皇即位算起的第2600年,也就是日本開國兩千六百年的意思,而兩千六百年正值昭和15年(2600-660=1940,1940=昭和15),昭和是日本第124位天皇(註一),遇上2600年這個開國整數,對日本國來講,當然是非常 重大的日子。


苗栗獅頭山的山門是為紀念皇紀兩千六百年而建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岩壁上的「仰皇猷」,是當時(昭和10年)台北帝國大學總長幣源坦的題字。

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旁的解說牌上,我看到了下面這樣的一段文字敘述:
 

到了1935年,為了慶祝居住過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清朝舊海關,被列為日方所指定的『國指定史蹟及天然紀念物』,基隆市尹桑原正夫又邀請幣源坦寫下『仰皇 猷』三字,並摩刻在紀念碑後方的山壁。

看到「仰皇猷」三字眼睛頓時亮了起來,在後方的山壁?我走到紀念碑後面,抬頭張望,山壁空空的,什麼都沒有,我想大概早就被敲掉了吧。連紀念碑上的字都被塗光光了,更何況「仰皇猷」這麼敏感的字,八成也沒有存活的希望。

因為解說牌上也沒有「仰皇猷」的照片,我就當它已經不存在了,有些小小失望。看完了紀念碑,就往法國公墓的方向走去,繼續下一站的古蹟之旅。

路上車子很多,又沒有紅綠燈,想找個空檔穿過去還不太容易,所以邊走邊往回頭望,找機會橫過馬路,因為法國公墓是在馬路對面的方向,我想先過馬路會方便些。

好不容易等到了一個空檔,快步走到對面,我很好奇地回頭看看復興樓(註一)長得什麼樣子, 這回頭一望,沒想到有了驚人的發現。

我看見了「仰皇猷」!

其實這三個大字非常清楚,在「猷」字的旁邊好像還有落款年代,不過沒有望遠鏡看不清楚究竟是什麼,或許只是一些小洞而已。當看見「仰皇猷」三個字時, 旣興奮又感動,根本沒想到我會發現它。

「猷」有治國之道、智慧謀略、道德風範等等的含義,而親王是皇族。所以「仰皇猷」簡單地說,就是親王的德行風範令人敬仰。日本人很重視漢學,題字都一向都使用漢字,而且都帶有深層的寓意,可不是隨便亂題的。

中正路是往濱海公路的必經之道,我走這條路的次數已經多得數不清了,以前開車怎麼都沒發現到山頂上有那麼大的字呢?後來找了個時間,特別開車 再跑一次,測試為什麼以前都沒發現它的存在。

原來坐在車裡的確是不容易發現,因為在接近復興樓之前,就得把視線放在它後面的山頭才容易看到,但復興樓不遠即是轉彎,所以如果照這種方法開車的話,要不了多久就撞車啦,只往前方看的話, 要發現到山頂岩壁上有文字的機會很小。


↑復興館後方那座山頂的石壁,就是「仰皇猷」的位置 (照片中路燈頭的位置)。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家的皮皮狗(雪納瑞)

你好,叫我「斌斌」就可以了。我想在很多人的眼裡,我一定是異類,有鞋子不穿,卻光著腳到處跑的一個怪人。但這的確就是真實的我,我的風格永遠與眾不同。部落格雖以「我的赤腳旅行」為名,但不是所有的內容都和赤腳有關,我將我喜歡的東西、我的興趣習慣,都會放在這個網站上,例如鐵道、古蹟、植物、攝影....等等。 我不太會描述我自己,或許你看過我的網站之後,可以了解到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在我的網站裡,我想你會慢慢地發現到我獨特的生活 、個性、我的美學、我的品味。

2008桃園燈會





我出生在「光華號」剛開行不遠的年代,喜歡嘗試新鮮、喜歡旅行、喜歡古蹟、喜歡閱讀、喜歡寫作。我很安靜,不愛說話 。我唸的是英美文學(所謂的英文系),和電腦完全扯不上關係。不過畢業後一不小心掉進了資訊業,一待就是十年,幸好頭腦沒有被冰冷的程式感染 弄到僵化。我關心社會人文、喜歡陽光山林大海,對大自然非常崇敬與讚賞, 這也是我喜歡赤腳去旅行的原因之一。





最愛的動物
: 貓,喵~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和貓老闆都非常喜歡貓(所以他的暱稱才叫「貓老闆」),特別會注意任何有關貓咪的事物。會隨身帶著數位相機出門,也有一部分是為了可以蒐集到形形色色的貓咪影像。

某天,他告訴我在他家附近的一條巷子地上畫有很好玩的圖案,叫我過去看看。到底是什麼東西如此神秘呢?

到了現場一看,原來馬路上畫了一隻貓符號,貓的前方還有一個「慢」字。

哈哈,太有趣了,一定要拍下來,我拿出相機時心裡想,如果這時能出現一隻貓,畫面就更完美了(真貪心),觀察了半天,附近沒半隻貓。

當然,這不是公家單位畫的,而是附近某位愛貓人士的創作,在單調的馬路上畫隻貓符號,提醒駕駛人小心動物的出沒,很有創意。我想這應該是台北市、或許是台灣唯一的「當心貓咪」的交通標誌。

很多人問我這當心貓咪的圖案是在哪裡,所以我畫了一張地圖,按圖索驥,應該不難找到它(圖雖有點小錯,因為公園範圍沒那麼大,但對於找到它應該沒影響)。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車經過竹北六家地區,看到高鐵體驗館的指標,就好奇地跟著指標來到了高鐵體驗館,想看看這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參觀高鐵體驗館要事先上網預約,沒預約的話,就得現場排隊等候補了。今天正逢假日,一車車的遊覽車載來大批的遊客,候補不知道等到民國哪一年,所以就不進去了,改去旁邊的一比一的模型車廂看看。 

模擬車廂這邊也是大排長龍,不過參觀模擬車廂不必預約,隨到隨看。走到入口的地方,我停下腳猶豫了一會兒,因為看到不能穿拖鞋的標誌。我在想我赤腳他們讓不讓進去呢?但上面又沒寫禁止腳,是禁止「拖鞋」,所以我大大方方的走進去了。現場的服務人員沒有阻止我進去,還詳細地解說車上的設備,參觀的人很多,其實沒什麼停留的時間,對於車上的設備也是走馬看花,坐下拍張照後,就得繼續順著人潮走出車廂。 

禁止香菸、飲食這些都可以理解,但讓我好奇的是,為什麼「拖鞋」也在禁止的項目裡呢?「拖鞋」又不會踩壞地毯,讓人搞不懂的限制,呵呵。等高鐵通車後,當然會找個時間赤腳坐高鐵,到時又將寫下赤腳旅行的新紀錄。

 

↑高鐵 T700 模擬車廂,它是1:1的模型,模擬車廂的入口,入口張貼有開放時間與進入的限制。 



↑有禁止抽煙、飲食、帶寵物、穿拖鞋的警語。沒有禁止赤腳,所以我就進去了,服務人員也沒攔阻。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見前面馬路路上 一灘亮晶晶的碎玻璃,突然想試試看踩上去是什麼樣的感覺。

畢竟打赤腳走路算算也三年多吧,很想知道一下自己腳板的磨練程度。赤腳這幾年來當然曾被尖銳的東西,像石頭、玻璃碎片等等扎過(赤腳生活必經之路),大不了就是痛痛流血而已嘛,但腳掌愈讓磨練愈耐操,隨著赤腳時間的增長,現在幾乎不會因為踩到尖銳的東西而受傷。

我想這小灘碎玻璃應該也不算什麼,但畢竟從來沒故意去踩碎玻璃,心裡還是帶緊張啦,輕輕地踏上去之後,真的沒什麼感覺,還在上面來回壓了好幾次呢。

和預期的感覺一樣,很像踩在有稜角的石頭上,有隔腳的感覺但絕對不痛。看到自己的腳板輕輕鬆鬆踩過去,好高興說。赤腳逛街已經是我的驕傲了,現在連碎玻璃都不怕,我的腳更加完美了。

不過說真的,其實赤腳踩碎玻璃沒啥特別啦,因為天天赤腳走路,腳掌皮膚變厚、腳掌培養出韌性,哪個地方不能走呢?有些老農夫連夏天炙熱的柏油路都不怕哩,這方面的功力我還沒練成。

當然啦,故意去挑尖銳物去用力踩還是會受傷(但沒人會這麼傻吧),常常赤腳走路,腳已經有能力應付腳下異物。穿鞋的腳缺乏磨練, 被鞋子保護沒有適應環境的機會。別說玻璃了,光是踩到稍微硬一點的小東西就會痛得哇哇叫。

原來腳掌的能力超乎我們的想像,一雙從不被鞋子包裹的腳,什麼路都能走,一旦被包起來習慣後,反而什麼路走踏上去都會痛。人體很奇妙不是嗎?愈保護它, 原本該有的機能竟然全部退化光光。

文章標籤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為什麼要赤腳去旅行呢?因為我不喜穿鞋,就是這麼簡單的原因,所以我打著赤腳到處玩。

我喜歡赤腳走路,喜歡那種沒有拘束的感覺,就像小時候在院子裡玩耍的感覺一樣。我不喜歡受拘束,身體、心理或任何思想觀念上的 一種拘束。

我喜歡雙腳接觸各種環境材質的感覺,讓我覺得更接近土地。也讓我重新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讓我懂得在萬物面前謙虛,也我從另一角度了解 我們所居住的自然世界。

人來到這世界上,本來就是赤腳的,或許,整個人生旅程就是一趟赤腳旅行,因為有 非常多的事情,只有自己親臨體驗過,才能了解其中奧妙的地方。

我的網站,就如一開始所說,就是記錄我自己對週遭人、事、物的感覺,就像赤腳一樣,光著腳的人才真正知道踏在地面上是什麼樣的感覺。

I go barefoot because I like to feel where I'm going, not just see where I'm going. I enjoy feeling the ground below me. I feel more in touch with the Earth. I enjoy the freeness I feel without the encumberance of shoes.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約了貓老闆一起走天母古道(天母水管路)。照片糊啦..晃到了~~沒辦法,這條路太陡,猛暴汗,走到大水管的地方大家都已經沒力氣拿相機了...Orz 



↑一起步就超陡的.... 



↑離文化大學還有 2.2 公里,加油 ~ 



↑天母古道爬完陡坡之後,接下來一路平坦,泥土路走起來很舒服。 

車小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