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無名小站這個月都在維修,常常不穩定,剛貼的文章常會突然消失(或是出現內容空白),但過幾個小時又自動蹦出來了,依照無名小站的解釋,這種狀況可能會持續到月底....唉,怎麼我換到哪家blog,哪家就在維修呀~~之前用 Xuite 也是這樣...
- Oct 18 Wed 2006 00:53
有些文章會不見....
- Oct 18 Wed 2006 00:11
[日治遺跡] 西本願寺
今年的二月,西本願寺的鐘樓、樹心會館已正式指定為市定古蹟,而輪番所、御廟所遺跡、參道、本堂遺跡指定為歷史建築。其實就若完好程度來看,這些東西大都只能用殘跡、遺跡來形容了,儘管留下的是殘跡,但有留總比一磚一瓦都不剩要來得好太多。像同一時期的「東本願寺」(日本真宗大谷派來台創建)就沒這麼幸運嚕,東本願寺舊址就是現在西門町的來來百貨,現在想看東本願寺?那只好看著百貨大樓來緬懷一下。
西本願寺所在地原本是一片超級雜亂的違建區,古蹟就包在違建裡一點一點地流失光了,看到只剩殘跡實在讓人難過,真希望可以早一點出生,看見西本願寺的樣子,但這群違建的出現也是時代的無奈,那個年代就是得過著那樣的生活、大家都是那樣的價值觀,又能怎麼辦呢。
現在違建已拆除,也正式得到古蹟的身份,西本願寺總算撐了過來,從商業計畫用地變成了公園綠地,再也不用擔心被拆了,古蹟終於可以安穩地活下去。儘管在復原過程中有些瑕疵(火災、輪番所受損),但市政府在古蹟保護上,總算做了功德一件。
西本願寺遺跡介紹:
1.輪番所
「輪番所」它是真宗本派本願寺「輪番」的宿舍(輪番:寺廟的總負責人),屬於傳統的日式宿舍建築,建於大正13年(1924)。
它的屋頂是四坡水形式(就是前後左右成四坡的屋頂),牆身為雨淋板式構造,部分內牆仍留有編竹夾泥之牆體構造。部分牆面外觀曾被違建戶改建,但屋頂之日式鬼瓦與脊瓦尚保存完好,屋頂大抵仍維持日治時期的形式,輪番所是西願寺所有的殘存遺跡中最完整的建築。
- Oct 11 Wed 2006 23:00
[日治遺跡] 中山堂旁的國父銅像基座(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台北駐營紀念地 + 民政長官祝辰巳立像基座)
我想大多數愛好日治時期古蹟的人,都知道「台北公會堂」這棟完成於昭和11年的超級大古蹟,但不會注意到位在偏遠一角的國父銅像,其實這座國父銅像下面的基座大有來頭,歷史性不下於「台北公會堂」,因為它原本是民政長官「祝辰巳」銅像的基座,不過它原本位於「橢圓公園」內。
日治時期的「橢圓公園」位於今天捷運西門站六號出口附近,也就是昔日的西門圓環,橢圓公園完成於明治37年(1904),此地原本是清代台北府城的寶城門(西門)所在,後來因都市計畫的關係,台北城城牆以及寶城門皆被拆除,改建為道路、鐵路以及「橢圓公園」。
「橢圓公園」是當時台北城內最熱鬧的公園,因為它緊鄰人氣頂旺的台灣第一座官營市場:八角樓(西門紅樓)。
在大正元年(1912)為了紀念第四任民政長官「祝 辰巳」,就在橢圓公園中央立了他的銅像。銅像在戰後被拆除,基座則移至中山堂旁的小公園,即今日中山堂公園內國父銅像的基座。為什麼會遷移過來而沒被拆掉呢?
我猜大概在那個戰後物資匱乏的年代凡事充分「廢物利用」,認為如此豪華的基座毀了可惜,就把它移到幾百公尺之外的中山堂,來充當國父銅像的基座了。
但也有可能是利用原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像的基座,因為日治時期這款樣式的銅像基座到處都有或許是當時的流行風吧(戰時的日本國內亦不少),從模糊照片很判斷出是否屬於原本橢圓公園祝辰巳站的那個,難畢竟當年並沒有保存文物的觀念,大肆周章地搬運過來異地重組也似乎有些讓人匪夷所思。
上頭的國父銅像哪個年代造的我不知道,但後來聽喵仔的媽媽說,中山堂那個基座在還沒立國父銅像之前,有一陣子上面是擺個大大的地球儀。
- Oct 04 Wed 2006 23:37
[日治遺跡] 路邊的石燈籠座
在106縣道與瑞八公路交會口等紅綠燈時候,眼角餘光撇見了路邊這塊神奇的東西,趕緊趁停等紅燈的幾十秒鐘下車看看,除了正面「奉獻」兩字之外,似乎沒見到背面有日期文字(因為這塊石座就在人家家門口,不好意思蹲在那看太久)。
這石燈籠座絕對不是新的,看樣子就知道是日本時代的。不過想半天,印象中方圓四周似乎沒有古廟、神社之類,不知它是從哪兒搬來,能在大馬路邊發現「奉獻」,還真新鮮。
↑背面看起來沒字,此地位於瑞八公路與106縣道交會口(位於鮚魚坑路上)
2006.06.18@瑞芳鮚魚坑路
- Oct 03 Tue 2006 18:37
[日治遺跡‧神社] 蘇澳金刀比羅神社、警察遭難碑
↑蘇澳金刀比羅神社的本殿遺址,現為獅子會的紀念碑。
蘇澳金刀比羅神社
蘇澳金刀比羅神社位於蘇澳砲台山上,面向蘇澳港,從蘇澳火車站走路過來大約只要十分鐘多一點。神社當然已經不在了,但遺跡尚存,目前發現的遺跡有:神社本殿遺跡(即廁所旁的獅子會的同心協力紀念碑所在的基台)、 兩座殘存的石燈籠座、三座石燈籠(一座在山坡的樹叢中,較難發現)、還有一塊字被塗掉的日本警察遭難紀念碑。
「金刀比羅神社」是供奉海上守護之神,所以都出現在一些仰賴海上交通、漁業發展的地方,像高雄、基隆等地都曾有過金刀比羅神社。高雄的金刀比羅神社後來被改為高雄神社,就是現在壽山上的忠烈祠。而基隆的金刀比羅神社後來也改為基隆神社,即今日中正公園忠烈祠。
因金刀比羅神社是祭祀海神的,所以它所在的位置會和一般神社稍有不同:它大都是蓋在能夠望見大港的山上。就像當初高雄壽山上的神社面對著高雄港,基隆神社可眺望基隆港,而蘇澳的金刀比羅神社則面向蘇澳港。
總督府殖產局在大正十五年,為了促進新落成的蘇澳港(今南方澳漁港)之繁榮,大力推行漁業移民計畫,給日本漁民優厚的條件,鼓勵來蘇澳港定居,所以「金刀比羅大神」的信仰就隨著漁民的移入而傳進來。
「金刀比羅」其實指的是「金毘羅」,「金毘羅」是梵文,可能是日文發音的關係,才轉化為「金刀比羅」吧。("毘羅"亦寫做"比羅"、"毗羅"等等)
「金毘羅」又名「宮毗羅」是藥師座下十二神將之一的「宮比羅大將」。金毘羅其義是威如王,而宮比羅它意思是蛟龍、也是鱷神。中世紀左右,日本神道教揉雜入了佛教思想,所以「金毘羅」成為日本神道教裡的眾神明之一的「金毘羅大權現」。
日本祭祀該神的總本山(大本山),即日本香川縣仲多度郡琴平町的金刀比羅神社(又稱琴平宮、金毘羅宮)位於象頭山上,此地近出海口(瀨戶內海),所以自古以來就把「金毘羅」奉為海上交通守護之神來信仰,於是有守護海洋功能的神社被統稱為金刀比羅神社,台灣的金刀比羅神社多由此總社分靈而來,蘇澳的這座漁民祭祀海神的神社應也不例外。
不過,在金刀比羅神社所侍奉的神明裡,卻不見所謂的海神「金毘羅」(即金刀比羅大神)?這說來話長,但簡單來說,它就是受了明治維新時期「廢佛毀釋」運動的影響。
日本神道教其實一千多年以來都維持神佛混合,但到明治維新時,假借宗教改革進行所謂的「廢佛毀釋」,把佛教神明徹底地從神道教中剷除,將原本的神道教改變成為國家神道,成為統治國民的一種手段。於是在明治元年,金刀比羅神社的中的外來神「金毘羅」就改成了純日本的神明:「大物主神」了。
經過時代的不斷演變,其實金刀比羅大神就和我們現在的媽祖一樣,神明從管單一的業務也開始包山包海,除了最初的漁業守護之外,還包含祈求興隆、民生祈願、國泰民安...等等,無所不包。「大物主神」也是一樣,五穀、醫藥、海運...統統掌管,所以也能算海神,看來,神明要管哪些事情,好像都是人來指派的,呵呵。
- Oct 01 Sun 2006 23:35
豐鄉國小神社 2006年
↑在大山背人文生態館中,由知名漫畫家劉興欽所繪的畫作裡,可觀察到學校中曾有神社的存在(圖中靠左邊,由下而上分別是:小朋友、學校大門、參拜道、鳥居、本殿)。
記得在一年多以前(2004年底吧),當時打算走一趟大旗崠步道,在蒐集大山背地區的資料的時候,偶然在某個網站中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順著舊校舍後方的森林步道往上,可以到達日本神社的舊址...」,該段文字中所提到的舊校舍就是豐鄉國小。
這段話引起我極大的好奇和興趣,近兩年多以來,我一直在尋找日治時代的遺跡,神社當然也是其中之一。
不過當時我造訪豐鄉國小的時候,見到後山步道的入口已經被施工圍籬圍了起來,大門深鎖,看見裡面正在大興土木。去年四月中旬走騎龍古道的時候,再度探訪,雖然施工告示牌上寫著完工日期是94年3月,但依然封閉著沒有完工,或許完工日又是遙遙無期,看樣子短時間之內是沒有辦法探查這座神社的遺址。
在今年的桐花季的新聞中,看到生態館完工的消息,十分高興,終於可以探訪神社了。
這座神社叫什麼名字我不知道,因為在豐鄉國小裡,就叫他豐鄉國小神社吧。今天因為還在桐花季的期間,又碰上人文館新開張,來這裡的遊客非常多,我想這是我拜訪大山背幾次以來,人潮最洶湧的一次了。
一進校門的左邊,有棵大雀榕,雀榕一年之中會掉好幾次葉子,記得上次來看還是光禿禿的,現在枝葉茂盛綠意盎然。
右邊,一條筆直往上的石階,就是神社參拜道了,也是後山步道的起點。
↑豐鄉國小的招牌:校門口的老雀榕
石階分為兩段,上去幾公尺先到一塊小平台,接著再往上爬。這前面的第一階段似乎曾經過整建或重舖過,真正的原來古石階我想應該是從第二段開始一直到蓄水塔為止。因為這兩段階梯 踩下去的觸感是不一樣的,前面那十幾階踏起來的感覺較新、有稜有角,後面的比較平滑、和許多日本時代的石階類似。
階梯的終點是一座蓄水塔,我猜這裡應該就是本殿的位置,已經沒有任何關於神社的遺跡,步道並在此轉向右上山,銜接後山步道,走一趟下來一般只需10分鐘左右,半途上還看到往「騎龍山」的登山標誌,上面寫往騎龍山要30分鐘,我想我可能又和這顆三角點無緣了,因為看起來不像是很好走的樣子。
大雨剛停,步道十分溼滑,赤腳走起來不算太好走,得提防滑跤,這一趟下來我花了十五分鐘。
本來以為除了那條石階道之外,大概沒有什麼神社遺跡了。不過在走完後山步道,回到館內參觀,又有了讓人驚喜的發現,證明神社的存在。
- Oct 01 Sun 2006 22:06
[赤腳日記] 腳的寫真‧遊關渡宮

今天到關渡宮拜拜,當然是光著腳ㄚ出門的囉,逛完了關渡宮(全部逛完得走好大一圈好多路呀),在涼亭休息看看自己的腳板,其實也不算髒嘛,誰說赤腳走路會髒的。
2006.10.1
- Sep 30 Sat 2006 22:02
[旅行] 2006北台灣媽祖文化節
2006年的北台灣媽祖文化節在228公園舉行,今天正好路過228公園就進來看看。現場看板介紹了很多的媽祖廟,不過許多我都還沒拜訪過,突然有個念頭,想把這些媽祖廟全部都拜訪一遍,來趟參拜媽祖之旅。
關渡宮:經常去。
小基隆福成宮:位於三芝,曾經開車路過。
南港富南宮:騎車路過而已。
南福宮:去過,位於北市南昌公園旁,裡面保存了南菜園的北白川宮大妃殿下御歌碑。
新莊慈祐宮、三峽興隆宮這兩家也沒去過。
- Sep 28 Thu 2006 12:03
[日治遺跡‧神社] 新竹神社
↑新竹神社大門,新竹神社目前是關中國偷渡客的地方,門禁森嚴,門前石階是原本神社的石階,地基完整。
看到報上則關於新竹神社的消息:「新竹神社頹圮搶救聲聲慢」,讓我十分詫異,原來神社到現在還沒修呀?還擺在那邊爛著,簡直不可思議。對於早已列為新竹市定古蹟的神社,實在是一大諷刺。
這讓我想起去年勘查新竹神社遺跡的情形(其實很多神社遺址都勘查過了,但出於懶惰,資料都沒整理,也沒寫出一篇像樣的報告..:P),新竹神社目前是關中國偷渡客的地方,門禁森嚴,沒申請絕對進不去,只能從外面遠遠地窺探一下。
其實今天新竹神社的用途在全國的神社遺址中,是非常特殊的。日治時期社格較高的神社(如官幣社、國幣社)不是拆了、就是當做忠烈祠繼續使用,而像新竹神社這樣改建成專門收容偷渡客的場所,在神社遺址裡,還是獨一無二的哩,不知道當年為什麼會選定這裡當偷渡客的收容中心。
站在圍牆外面,就可以很清楚的看見裡面左右兩邊各有幾棟日式木造建築,面對大門口,靠左邊的這棟木造房子十分破敗,屋頂瓦片不見了大半,而右邊的那棟看起來狀況教較好,站在牆邊就可以看見屋頂上優雅的黑鬼瓦和下方的懸魚。
記得當時看到有鋼製棚架把破爛的那棟遮覆起來,我以為正在進行古蹟修復工程,非常高興,沒想到拖到今天連動都沒動哩。再繼續擺爛下去,到時真的只有「殘跡」讓人緬懷,更可能古蹟從此就從人間蒸發。不知道是哪些豬頭刪掉了警政署修古蹟的預算。
神社的圍牆還算完整,都是日本時代的「真品」哦,十分可貴(2005/11/20)。
老樹參天,透露著此地悠久的歷史。
神社建築(不清楚用途,隱約可見屋頂上的「鬼瓦」與「懸魚」)。
新竹神社的手水缽,保存在青草湖附近的靈隱寺。
- Sep 27 Wed 2006 00:54
[旅行‧宜蘭] 四結福德廟
「四結福德廟」位於宜蘭縣五結鄉,擁有全台最大尊的土地公銅像,將近約12層樓高(銅像在2006年6月29日完成)。來到宜蘭的團體旅遊團幾乎都少不了參觀「四結福德廟」的行程,其實在巨型土地公神像未出現以前,四結福德廟就以廟內的金身土地公聞名於全國。
記得我第一次拜訪四結福德廟的時候,是在2000年11月,跟貓老闆一起來的,當時貓老闆捐了一片瓦,那片瓦現在應該在廟屋頂的某角落,呵呵~~
時間真的毫不留情,一晃眼已經六年已過,感覺就像昨天才來過這裡一樣。和以前的印象一樣,這裡的人潮只能用人山人海來形容。但大土地公像完成後,好像來此拜拜的人又更多了。
下午這裡是大逆光,透過鏡頭拍出的影像一片漆黑,只能拍出「剪影」效果。要把大土地公像拍清楚,非得在中午以前抵達才行了。但是因為人懶,從來沒有在上午來過此地,所以每次來這都只能拍逆光照...
和土地公像合照(可惜是逆光...試過各種角度與設定,這張結果算是不錯的嚕)
四結福德廟香火鼎盛,人山人海。在我後方的停車場還停著七、八輛遊覽車呢。
未建土地公銅像之前的景象,可以發現當年棚架上還沒有「四結福德廟」幾個字(2000/11/19)
Date:2006/09/23
- Sep 22 Fri 2006 11:50
[貓咪你好] 貓你在幹麻

起床刷刷臉,準備覓食去。
看看四周有無人。
行動~~
怎麼打開這神桌下的櫃子呢?
Hello ~ 裡面有食物嗎?
貓~~別去翻神桌了,我買「偉嘉」請你,這包要19塊錢ㄟ~~你好尊貴哦。
這隻貓頂級聰明,只到在五十公尺外拿著「偉嘉」搖一搖,讓牠聽見搖袋子的聲音,當牠一看到「偉嘉」的鋁箔袋就會「衝~衝~衝~」,馬上飛奔到你面前磨蹭,所以我給牠取名叫「暴衝貓」,牠能把一包「偉嘉」在一分鐘內吃光光。
- Sep 21 Thu 2006 22:22
[旅行‧新竹] 新竹動物園‧我很好吃???
我逛到有水鴨的這一區,當看到解說牌上的「肉質鮮美」這幾個字時,忍不住大笑了起來,因為....感覺好像在市場裡挑雞鴨,哪隻肥美就帶回家...。喂 ~~ 這裡是動物園ㄟ,雖說它不是保育類動物,但被這樣介紹也太慘了吧,呵呵呵~~
新竹動物園是開放式的,在人不多的時候,水鴨有時還會跑出來在步道上散步哩,超可愛的。還好,我不吃鴨鵝,它們不是我的「食物」。
中國鵝
目前正統中國鵝只有白色與褐色兩種,屬輕型鵝種,頸長、尾短向上,纖細優美體態類似天鵝,頭部有角質瘤冠。白色中國鵝全身羽毛純白,眼為藍色,喙、瘤冠與腳脛均為橘黃色。褐色中國鵝羽毛顏色呈淡灰褐色到褐色間,胸腹和頸前為淡色或白色,眼為棕色,喙及瘤冠為黑色,腳脛為橘黃色。中國鵝皮下脂肪薄肉質鮮美,生長快速,佔有肉鵝市場極大地位。 |
我是肉質鮮美的食物?
另一款「食物」...
- Sep 20 Wed 2006 11:41
皇紀兩千六百年 指南宮步道 2006年
因為指南宮步道離家近,走路上山只要三十多分鐘,下山更快(想偷懶的話,還可以坐公車下山哩),所以指南宮是我常常去爬山的地方。
我記得曾有網友留言告訴我,在指南宮步道上有「皇紀兩千六百年」的遺跡。今天天氣陰晴不定,哪都不好去,就去最近的指南宮吧,散散步,兼找尋傳說中的「皇紀兩千六百年」。
指南宮登山步道兩旁的石燈籠都是日治時期的,上面刻的年代大都在昭和 12 到 15 年間,我想應它應該稱得上是台北地區石燈籠數量第一多、石燈籠也最完整的一條步道(不知道是不是全台灣第一)。但印象中卻不曾看到過「皇紀兩千六百年」的東西,我記得步道旁的石燈籠上都沒刻「皇紀兩千六百年」。
快到山頂時才發現,原來「皇紀兩千六百年」的遺跡是在福德祠兩旁的階梯步道旁的雕像石座。福德祠兩側的登山步道各有一座刻有「皇紀兩千六百年」的雕像基座,一邊是「漢鍾離」的雕像,另一邊的「皇紀兩千六百年」石座上頭的雕像已經不見了。
以前雖曾走過這邊,但都沒特別去注意兩旁雕像上的日期。而且,幾乎每次快走到山頂時,我大都習慣改轉往公車站那邊、也就是穿過商店街到指南宮,因為福德祠這邊的登山階梯頗陡、單調,不若商店街那邊熱鬧好玩,就很少從福德祠這邊上去指南宮。
所以一直不知道「皇紀兩千六百年」的遺跡在這,真的是眼睛太大,東西就擺在眼前還看不見哩,呵呵 ~~
這座「漢鍾離」雕像底座刻有「皇紀兩千六百年」,皇紀 2600年是昭和15年(1940年)。
- Sep 16 Sat 2006 00:10
[旅行‧新竹] 新竹動物園‧古董鳥籠
新竹動物園的歷史相當悠久,成立時間可以追溯到日本時代。不過在日本時代時它並不是動物園,而是「新竹公園」。昭和11年(1936),又在公園內增設兒童樂園,並於兒童樂園中蓋了一些小型的籠舍,飼養鳥類、小動物讓遊客觀賞。這座於日治時期所成立的「兒童樂園」,可說是今日新竹動物園的前身。
新竹動物園裡最有歷史價值的建築,應該就屬於現在粉紅鵜鶘所住半球形大鳥籠,以及兩個六角形獸籠,它們都是建造於昭和11年的骨董設備。我記得以前圓山動物園好像也有一座同款的半球形大鳥籠。
當你來到新竹動物園看動物時,也別忘留意這幾座骨董籠子哦。
1936年,昭和11年,新竹動物園的前身是日本時代新竹公園裡的兒童樂園。
大鳥籠中的鳥:粉紅鵜鶘,也叫「送子鳥」。
大鳥籠中的鳥:埃及聖朱鷺,屬於保育類野生動物。他的頭看起來像被煙燻黑的樣子,我給他取名「燒焦鳥」。
這種黑色六角形獸籠共有兩座,都是建於昭和11年的骨董,目前籠中沒有飼養動物。(現場還有一座是仿的)
Date:2006/08/06
- Sep 15 Fri 2006 00:11
[旅行‧新竹] 新竹動物園‧駝鳥園裡的神秘紀念碑

我最愛去新竹動物園看動物,因為它比木柵動物園好玩太多了。雖然動物沒台北木柵動物園那麼多,但這裡的動物都很容易親近,與其說是動物園,不如說它是一座有動物的公園。記得第一次踏進新竹動物園,感覺有些像回到以前的圓山動物園,時光彷彿倒流。
我最喜歡新竹動物園裡那座開放式的超級大鳥園,那些小鳥都不太怕人。而走出大鳥園之後,就來到了駝鳥區,這裡有個東西一直讓我百思不解。它是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革命烈士張玉寬紀念碑」,還是「蔣中正」的題字哩。把紀念碑立在駝鳥園實在很奇怪,這位烈士不會是位熱愛駝鳥人士吧?
我猜可能是動物園場地不夠用,把原本紀念碑的地方改建成駝鳥園了。
向Google大神查詢,平時亂吐資料的 Google 一反常態,難得只出現3頁,但出現的都是跟這位「張玉寬」不相干的張玉寬,僅在新竹市文化局的網站上找到正牌的「張玉寬」介紹:
張玉寬,雲南人,幼失怙,依伯父而居。及長,毅然從軍,抗戰軍興,遠征緬甸各戰役,數度負傷而未嘗退卻,積 功升至排長。 民國三十六年剿匪戰役,為匪包圍,血戰數日,終因彈 盡糧絕而為匪所擄,嚴刑拷打,張烈士罵不絕口。後為居民 救出,始得生還,其忠貞浩然正氣,真足照耀千古。民國三十八年,部隊轉台整編,駐紮於新竹地區,張烈士自願放棄官位,以士官任職,不計個人名位,與士卒同甘 苦,事事領頭,勇於負責,當選首屆克難英雄。
後因受命偵察匪區,與匪徒三人博鬥,斃匪兩名,然張烈士亦不幸壯烈成仁,為國捐軀,新竹市立動物園內立有「 革命烈士張玉寬紀念碑」,永資紀念。(參新竹市立動物園革命烈士張玉寬紀念碑) |
不過從以上文字也只能得到他的生平事蹟、讚頌軍旅功勛、以及最後英勇成仁的簡略敘述,除此之外沒有更多關於這個人的資料。據說,現在連國防部或國民黨都沒法找出他是何許人也,只剩碑文上的歷史紀錄。
紀念碑上還有總統蔣中正、黨國大老于右任的題字。我猜,在那個殺共匪的年代,只要殺共匪成仁,就會被拿來當作樣板教材,歌功頌德一番,小人物也能出頭天,並且還有超重量級的人士會幫你題字呢。
當年的革命烈士碑,今天卻住駝鳥園,滄海桑田呀。
後記:
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有全台灣的碑碣拓本(某些三民書局門市的政府出版品專櫃還可找到這大冊書),書裡有這塊碑的記錄,不過僅是碑文拓印,沒有關於張玉寬生平更詳細的介紹、或是立碑的時空背景說明。
新竹市文化局網站上關於張玉寬的介紹參考自石碑背面的碑文,但並不是完整的原文。碑因材質不佳,歷經數十寒暑,部份文字已風化脫落難以辨識。原碑落款年代是民國四十 XX(文字剝落),後經學者考證確認是民國四十年,立碑者是劉玉章。
劉玉章於政府遷台後,擔任中部防守區司令官,四十三年任金防部司令官,民國五十六年七月出任警備總司令。
碑的正面由蔣中正題字:「革命烈士張玉寬紀念碑」。左右兩側則是于右任寫的對連:「神功記于傳記于史,令聞傳之子傳之孫」,背面就是張玉寬的生平簡述。
- Sep 13 Wed 2006 18:48
[旅行‧新店] 小碧潭站
每當在七張站等捷運的時候,偶爾,會遇上一列只行駛到七張站的列車。當這輛列車抵達時,月台上會不斷廣播本車不載客,車上的乘客統統下完車後,車廂內燈光立即熄滅,整列黑漆漆的駛離月台。其實那是從小碧潭站駛過來的電車,因為它行徑怪異,和其他跑在這條線上的電車的行為完全不同,所以我習慣叫它「神秘列車」。
小碧潭支線通車已經一年多了,我從來沒搭過這條線,今天就決定搭這班神秘列車到終點站,看看終點站的廬山真面目。
七張站開出後,車速不快,電車車輪與軌道摩擦發出喀答喀答的聲音,此時像極了台鐵火車從台北站開出的感覺,大約四分鐘後,抵達小碧潭站。
車站內部尤其屋頂、柱子,大量使用了黃色,頗有踏進「燦坤」的感覺。月台雖不長,大概只有三、四節電車長度吧,但整個車站面積卻比主線上的任何一座車站都要大,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最大的捷運車站。
廣場視野遼闊,在牆邊還有解說牌,把附近的山頭跟解說牌上的一一比對,大都認出來了。車站到處都佈置著公共藝術品,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幸福知道」這個「機器」,在那機器玩了好久,我覺得小碧潭站是最有趣的捷運站。
聽說小碧潭站的夜景很美,下次,挑個晚上再來。
往「小碧潭站」必須在捷運新店線的「七張站」換車,車行時間大約在 4分鐘內。
小碧潭線時刻表,往小碧潭的列車是固定班次。
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哇....這座車站花了三億七千四百萬。
- Sep 13 Wed 2006 00:14
[生活] 暴雨下的星期天
真是詭異的天氣,沒有颱風卻像個颱風天。
今天約了貓老闆一起出去走走,外面下貓下狗,澆不熄我們出門遊玩的慾望。暴雨陣陣,就坐捷運兜風吧,我們選擇去淡水,也許下雨天沒什麼人會去。
到了淡水,依然下貓下狗(註)。
很久很久沒到過淡水了,因為對淡水的印象總是停留在它是個只有吃吃喝喝人擠人的地方。當然,我知道在淡水除了吃喝之外,還有許多古蹟可以看。假日往淡水的捷運總是很擠,我不想從一路從台北站到淡水。自己開車的話,也不想在塞在車陣中,當一想到要抵達古蹟所在,還得擠過重重人群,興致就全消了,就這樣兩年多以來不曾到過淡水。
今天是多年來第一次到淡水捷運站,下了月台抵達一樓,它突然給我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眼前的場景似乎在哪常見到,原來是台鐵車站。擁擠、陰暗、外勞、游民、髒亂,大雨使得潮濕的空氣瀰漫著一股奇怪的氣味,讓它更像台鐵車站了。
這是我第一次赤腳來到淡水捷運站,以前來淡水還在穿鞋的年代,因為那時我還沒赤腳旅行,我開始赤腳多久了?大概三年多吧,所以應該是三年以來頭一次打赤腳來這裡,和我以前對淡水站的明亮印象有很大的差別,可能又陰又雨讓印象只剩灰色。
狂風暴雨,幾乎和颱風天差不多,站在走廊下都會被濺濕,我們沒有去逛淡水市街,又搭捷運回台北。回到台北之後,看了一場可以不必看的電影,結束了一整天暴雨中的行程。
- Sep 12 Tue 2006 05:43
電影 惡靈線索 The Wicker Man 2006年
和貓老闆從淡水回到台北,市區依然下著暴雨,濕搭搭的去哪裡都不方便,時間才三點多,不想那麼早回家,去看場電影好了。我們挑了一部離開演時間最近的片子:「惡靈線索」,會選這部片子,也是衝著「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的名氣。
曾看過它的預告片,感覺滿吸引人的。不過看完之後的感覺是:果然只有預告片精采,預告如果不夠引人的話,怎麼把人騙進戲院?呵呵。
劇情簡介我就不說了,因為用 google 找一下到處都有。就像那位警察:愛德華馬盧司(Edward Malus, Nicolas Cage 飾),上網搜尋夏嶼(Summersisle)一樣容易。
雖名為「惡靈線索」,但整部片中沒有鬼怪,當然也沒有惡靈等等超自然的東西,很多看似靈異的現象都是男主角:尼可拉斯凱吉,自己的幻覺(因片頭的那場車禍,造成他容易產生幻覺,需靠藥物控制),跟惡靈無關。
其實嚴格分析起來,這不算驚悚片,反而像十三號星期五的那種動作殺人片,因為片中的尼可拉斯是被自己的未婚妻、女兒聯手拐殺,男主角最後被當成祭品燒死,唉....亂七八糟的劇情與結局。
全片讓人感覺 Joke 的地方不少,以下是幾個有趣的:
- 從影片看來,小島上主要收入來源,應該是蜂蜜,但蜂蜜收成不好,所以把尼可拉斯凱吉騙去當今年的祭品。
- 與現代生活脫節的這小島:夏嶼(Summersisle),居民因宗教信仰過著百年前的生活,從不使用現代科技,並且嚴格禁止外人進入,但竟然和所有熱門觀光度假島嶼一樣,尼可拉斯凱吉上網就可以找得到介紹它的網頁,而且還告訴你怎麼去,當付了錢給水上飛機駕駛員(負責島上運補)後,駕駛員就帶他去了。
- 尼可拉斯從頭到尾就是穿那套西裝,找小孩、潛水、被蜂螫...在島上生活都不用換衣服。
這是「尼可拉斯凱吉」第一部驚悚片,也是他自己擔綱製片的第一部影片,可能是以往向來都是演動作片的關係吧,好像不安排一點警匪味道的對話就不合自己的 style 似的。
尤其是搶腳踏車的那幕最能代表這種經典,尼可拉斯凱吉拿著警槍指著手牽腳踏車的學校女老師大叫:
「Ma'am move away from the bike!!」(如果把 bike 換成 car,不就是標準的警匪片了嗎)
其實那女人不借他腳踏車,憑他一個大男人的力量,也能搶得過來。可能是為了製造驚悚效果吧,把那女人當成妖魔才用槍指著她。但我感覺,這樣好像讓尼可拉斯凱吉成了一副什麼都不會的大白痴。
片中的蜜蜂是個頗有趣的隱喻。
小島上主要收入來源就是蜂蜜,所以在全片中時時可見蜜蜂的蹤影,尼可拉斯凱吉更因誤撞蜂巢而差點喪命,可能很多人都沒注意到「蜜蜂」在這部片子裡的含意,「蜜蜂」的社會正是母性社會,跟夏嶼(Summersisle)上的母系社會是完全一樣的,雄性在這座島上只有工作與繁殖的意義。
劇情很多地方不合理,或交代不清,結局也預留伏筆。我在想如果這部片子賣錢,搞不好還會出第二集哩。
- Sep 11 Mon 2006 12:16
[植物筆記] 九月‧又見白千層開花
今天走到捷運站準備搭車時,發現白千層又開花了,不知道是天有異象還是怎樣,離上次的花開還不到一個月哩。不過這次開花的樹木並沒有八月份那麼多。八月時,和平東路二、三段整排的白千層全都開花,但這次開花的只有捷運站附近零星幾棵樹,而這幾棵在上個月也全都開過了。
我不知道白千層一年開幾次,回想去年此時,印象裡只看它開過一次,因為我特別喜歡它的白刷子,所以對它開花的時間印象很清楚,車站一帶的白千層每年好像也只開一次。我今年才開始對行道樹做觀察紀錄,我把今年的奇怪現象先記下來,看看明年是否也會開兩花次。
(攝於捷運六張犁站)
Date:2006/09/10
2006/09/12補記:
今天一早搭捷運,發現六張梨站至科技大樓之間的白千層全都開花了,昨天下班經過時都還沒開,爆發的速度可真快,白千層秋天每月開一次嗎?
(攝於捷運六張犁站)
- Sep 09 Sat 2006 02:30
[旅行‧新竹] 新竹古蹟胡亂逛
最近愛上了坐公車兜風,所以就選了台北到新竹的客運,一個多小時的路程,不近也不遠剛剛好。以前到新竹不是自己開車,不然就是坐火車,這是我第一次坐台北到新竹的客運車,三十幾年頭一回哩。今天約了貓老闆一起坐公車去新竹兜風。
所以拜訪古蹟並不是這次的旅行重點,我們到新竹僅僅是為了坐車兜風。到了新竹不知道該怎麼打發時間,我們對逛百貨不感興趣,突然想到新竹不是有一大堆的古蹟嗎?印象裡新竹市區日治時代的機關建築相當多。那就去看看這些地方吧,好像是不錯的 idea。
不過,要走路去拜訪這些傳說中的建築還真不容易啊,並不是說路程遠。日治時代的新竹市區不大,重要機關都集中在一起,所以這些地點大都在逛街一小時的圈圈內。
困難的地方是在於....缺乏導引資訊。也就是說,沒有指標或相關資訊告訴一個外地人,當你走出火車站之後,該怎麼走到這些新竹著名的地點。
站前廣上雖有一幅地圖,但那是刻在地面上的,面積太大閱讀不易。但這份地圖成了我們尋找古蹟的唯一的線索,我把它用相數位機拍下來,帶著去找圖上的景點,就跟拿著藏寶圖去尋寶一樣,在陌生的城市裡找路也滿好玩的。
車站附近的路況讓我驚呼連連,行人好難走啊。過馬路得小心亂竄的汽車,騎樓下更被亂停的機車塞滿,大家都得排隊擠著過去,車站這一帶的走路環境實在不佳。
今天去過的地點大概花不到三小時就全部走完,如果扣掉休息、吃東西、找路的時間,或許一個小時就逛完了吧,完全走馬看花,今天本來就只為了坐車兜風嘛。下次再來這座讓我驚呼連連的城市探險,把漏看的地方補齊。
凡走過的路我都記得,所以我畫了一張地圖,照著我的圖去找這些日治建築就不會迷路。
行程記錄:
台北 - 新竹:豪泰客運,140元,14:00開,15:17到。
新竹 - 台北:新竹客運,130元,20:10開,21:20到。
以下照片依照我的行進順序排列。
- Sep 07 Thu 2006 11:15
[旅行‧南方澳] 南天宮‧日本神轎
今天往豆腐岬的路上,順道參觀著名的南天宮。
南天宮以供奉金媽祖聞名全台,位於三樓的金媽祖是以5300兩純黃打造,5300兩相當於203.8公斤呢,十分壯觀。南天宮共分三層,除了三樓的金媽祖之外, 二樓供奉的是以整顆玉石雕刻而成的玉媽祖,一樓供奉的是一般的媽祖神像。此外,廟中還有五尊媽祖是從湄州請來的,有了眾媽祖們的加持,南天宮從此聲名大噪。
日本石桓市長贈送的日式神轎。
在三樓金媽祖的旁邊的一座日本神轎,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前方的牌子寫著神轎是由日本石桓市長敬獻的。這種日式神轎在神社的祭典中,一定看得到它。由於它是載著神社神明出巡的轎子,所以日式的神轎都製作成神社的樣子,就像一座縮小的神社模型,非常精緻可愛。
老實說,這座日式神轎對我的吸引力,要大過金身媽祖,我站在它前面欣賞了好久,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日本神轎。
從南天宮三樓眺望南方澳漁港。
媽祖廟是漁村的信仰中心,所有的商業活動都集中在此精華地帶,汽車喇叭聲此起彼落,走在路上得格外小心那些正在尋找路邊停車位的汽車。 小吃、餐廳、特產店都是遊客專程來此搜尋的目標,加上慕金身媽祖之名前來朝拜的人潮,讓原本擁擠的街道更加喘不過氣。
- Sep 07 Thu 2006 00:09
[旅行‧中和] 南勢角山爬到腰痠背痛
↑南勢角山也有媲美南港山的垂直的岩壁
「南勢角山爬到腰痠背痛」看到這樣的標題你的頭上肯定會蹦出一堆問號。啥?爬個阿公阿媽傍晚散步的的南勢角山,也會弄到腰痠背痛?不會吧....連我自己都覺得很好笑,呵呵。爬完南勢角山,隔天一覺醒來,身體半邊乒乓叫~~慘慘慘,真是年紀大了。
昨天天氣不錯,爬大屯山登高望遠(走上去的哦,可不是用作弊方法坐車上去的),想說今天就爬個輕鬆的好了,相約貓老闆去爬南勢角山,散散步順便到土地公那拜拜(南山福德宮),這是計畫中的輕鬆愉快行程。
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在七張捷運站等車的時候,瞄到了竟然有公車可以直達彩蝶社區(登山口之一)。此時貪念就冒出來了,乾脆小作弊一下,就直接搭「綠15」在彩蝶社區門口下車,因登山口在彩蝶社區裡面。而彩蝶社區的高度,已快到山稜線,也就是說,公車幾乎已經把我們送上山頂,省去了一大段往上爬的路程,大概半個多鐘頭就可以到南山福德宮了吧,好個怠惰偷懶行程。
如此怠惰偷懶行程怎會弄到腰痠背痛呢?
剛抵「青春嶺」,就有山友認出我來了,很熱情地要和我合照(好害羞...)。之後繼續邊走邊拍照殺時間,今天一點風都沒有,抵達三角點時,上衣早溼透,乾脆把上衣脫掉,又把短褲撩起來,熱死了。
貓老闆說:「你不怕等下又有你的粉絲出現呀?」
「沒那麼巧吧,剛才已經遇過了」我躺在涼亭的椅子上,熱熱的風吹來開始想睡午覺。就在眼睛快瞇起來的時候,有腳步聲接近,突然冒出一陣聲音。
「咦~~你是不是就是那個赤腳版主呀?你是不是有赤腳網站的那位?」
叮 ~~ 眼睛突然睜開,真的這麼湊巧?又被認出來了?不好意思,還沒穿上衣勒,有損形象。立刻從椅子上彈起來,假裝若無其事地穿好衣服,我說「是的是的~~,你好啊 ~~~」(貓老闆在旁邊偷笑.......)
後來就跟這位山友伯伯聊起天來了,不過伯伯所說的山我很多都沒有爬過,因為很多都屬於「中級山」那一類的,要不然就是得走上七八個小時以上的那類縱走行程,看來伯伯喜歡專挑有挑戰性的,連爬南勢角山都可以一口氣上下來回十趟,打從從心底佩服伯伯的體力。
- Sep 06 Wed 2006 15:26
[日治遺跡] 基隆‧基隆港務局舊官舍
↑很特別的圍牆欄杆。
吃早點的時候,在報上看到一則新聞,大意是說應行政院的要求,基隆港務局近日來正準備把日治時期的舊宿舍回收,在年底前交回給國有財產局,以便讓國有財產局處理這些土地。(註一)
看到這條消息,又讓我想起了這塊舊宿舍區。它位於中山三路103巷,這地方並不在鬧區,而是在西岸碼頭邊的一座小山丘之上、基隆築港紀念碑的旁邊,山底下正是基隆頂頂有名的防空洞牛肉麵。
從2005年五月至今,一共來這裡觀查記錄過三次,會遇見這群舊宿舍是因為當初參訪築港紀念碑的關係。築港紀念碑我記得是去年五月中旬整修完成開放的(已登錄為歷史建築),當時我就對紀念碑附近有這麼大片的日式木造平房感到驚訝,因為所佔土地面積頗大,我想,天天喊缺錢的公家單位不可能任其閒置,我開始擔心它們的來日不多,果真一年後就看見政府打算賣地的新聞。
從駁坎的規模、欄杆圍牆的樣式、地基的完整性、甚至庭園裡的植物(有很多高大的蒲葵,蒲葵是日式庭園裡的常見的栽種植物),都可以看出這不是一般平民百姓所住的房舍,因為這些日式木造平房正是日本時代提供給基隆港相關高階官員的宿舍。
舊宿舍區分可為兩塊,築港紀念碑右後方的那一區,它的面積規模似乎最大,但也幾近拆毀殆盡,大半已剷平改建為停車場,停車場旁未拆的宿舍也十分破敗。只剩欄杆、圍牆、駁坎還可以用來想像一下當年高官宅院的規模。
紀念碑右方小巷裡的一排宿舍,雖然也十分破舊,但比起後方那區倒塌拆除的房子,還算良好完整,這邊有幾棟還有人居住。
據報載,當地里長與文化人士都希望此地可以選擇一棟宿舍做為歷史建築保留起來,但我實在不敢奢望急於將土地換鈔票的政府會做出如此仁慈的決定,此地未來的改變是必然的吧。
未來,國有財產局若將此區域的土地標售出去,眼前這片代表基隆港發展歷史的房舍、綠蔭參天的老樹、與幾近百年的石砌駁坎都將消失,起而代之的是什麼呢?大樓?別墅?都有可能。
↑巷口老樹與石駁坎
- Sep 05 Tue 2006 07:00
[日治遺跡] 新北投公園‧歐風噴水池
↑國父銅像前的小噴水池,形狀與台北賓館的噴水池幾乎一樣。
不知你可曾注意過,在小小的北投公園裡卻擁有三座噴水池?而後兩座噴水池的形式風格又和一進大門遇上的那座不太一樣?
北投公園(新北投公園)完成於大正二年(1913年),它其實算是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附屬設施,為了美化這座東亞最大的溫泉浴場週邊環境,而闢建的一座嶄新的公園,園內的造景都經過特別規劃。
不管什麼樣的噴水池,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都是很普通的設施。但在八、九十年前,噴水池代表了現代化、與歐美文化同步的象徵,當時的建築也大吹歐洲風,所以就在公園裡建造了兩座歐式風格的噴水池,這就是今天所看到的,在北投公園靠後面那兩座噴水池。而一進公園大門的那座大噴水池是後來增建,不是日本時代的。
其中,於國父銅像(原為"井村大吉"胸像)前的那座小噴水池,水池形狀大小和台北賓館(昔日總督府官邸)院子裡的那座噴水池,幾乎完全相同。
↑別誤會,一進大門遇見的這座噴水池是新建的(不清楚建造年月),不是日本時代建造的。
↑圖書館工地旁邊的這座大噴水池,也是日本時代就存在的。
↑日本時代種植的南洋衫。
↑小噴水池(噴水台仍是日治時期的形狀)。
- Sep 04 Mon 2006 15:34
赤腳日記 - 接地氣 Earthing
腳掌接觸泥土、吸收地氣、增進身體健康。
你有多久沒有踩在泥土上了?你還記得赤腳接觸泥土的感覺嗎?
享受玩泥巴的樂趣
- Sep 03 Sun 2006 23:16
赤腳旅行 - 基隆
今天恰巧路過麗星郵輪的碼頭,看到和星艦開放參觀的海報,原來正在舉辦2005年基隆海洋嘉年華活動,於是好奇地走往碼頭邊看看,當天開放參觀的海巡署緝私艦有兩艘:P10001巡防艇、和星艦。
工作人員根本沒管我腳上有沒有穿鞋,很歡迎遊客登船參觀,解說船上的一些設備。赤腳走在甲板上滿奇妙的,可能是海水海風的關係,某些區域的甲板上踩起來有點黏黏的感覺。有些遊客看到我光著腳,露出帶著點詫異的表情,不過我很高興讓他們看,因為這是我的驕傲呀。
旅遊照片(2005.7.10@基隆港)
海洋嘉年華參觀路線
P10001巡防艇
- Sep 03 Sun 2006 09:48
赤腳旅行
赤腳旅行,2006年。
2006.9.2
- Sep 02 Sat 2006 07:00
Canon FTb
*原發表在 www.barefoot.idv.tw,現重貼在我的 blog,原文寫於2001年。
↑Canon FTb 搭配新買的 Sigma 28mm/f2.8 鏡頭(攝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石梯嶺步道)
這台是我同學送我的(2001年送的),他阿公在民國六十幾年去美國觀光買的,哇....真是"好野人",在那戒嚴年代能夠出國真是一件不得了的事,而且又有能力買照相機,這台這相機在當時價值小公務員好幾個月的薪水哩,其實我那同學本來就是大戶人家,我猜他老家小鎮上有大半土地都是他們家族的。
我接收這台相機時,它的狀況已幾近報廢。機身內外氧化發黴嚴重、觀景窗發黴、快門動作不正常、鏡頭嚴重發黴、光圈故障、測光表不準...裝上底片電池後,連張照片都洗不出來。
後來在博愛路上找到一家口碑不錯的相機修理店,修老機器似乎是他們的拿手,進行復活工程,兩個星期後取回相機。我沒想到竟然能恢復接近九成新(有些掉漆的地方沒辦法復原),聽到清脆的快門聲直讓我感動,那顆原廠 50mm F1.4 的鏡頭也洗得跟新的一樣。雖然修理費用代價不低,但讓老相機復活就像看到蒸氣火車復活一樣,這筆錢花得很值得,後來也是為了保護這台相機才買了電子防潮箱(以前我都是用放乾燥劑的那種塑膠箱子)。
其實我這一台 FTb 是 FTb-N,也就是FTb 的二代機,不過 FTb N 跟 FTb 幾乎一模一樣,FTb-N 的機器並不會打上 N 的字樣,所以從機身的標誌上無法分別。(註一)。
辨識 FTb 跟 FTb-N最容易的方法,先是注意他的自拍器,第一代的自拍桿較粗厚,第二代(FTb-N)的自拍桿較細長,而且自拍桿中間有一道白線( 如我的照片),第一代機型是沒有這條白線的。
- Sep 01 Fri 2006 12:20
赤腳旅行 雙腳就是我的旅行鞋
我的腳就是我的旅行鞋,帶我走遍全台灣。
楓香的果實。
- Aug 31 Thu 2006 20:00
[日治遺跡‧神社] 北投神社的狛犬
北投神社早已消失不留蹤跡,但很幸運地,神社的狛犬還在,他們被保存在北投逸仙國小的校園中。
今天來到北投的目的,就是為了探訪這對傳說中的藍色狛犬。出發前並沒有把握是否能夠順利見到它,因為:根本不知道逸仙國小在哪,雖有地址,但不知道它的位置離捷運站有多遠,會不會走路走死人,也不知道學校校園給不給外人進去。
走出捷運站,在路口研究著地圖、東張西望該往哪邊走的時候,突然瞄見了馬路對面的一棟大樓,掛著「逸仙國小」幾個字,原來就在那裡。來過北投無數次,我從來沒有往那棟大樓的方向仔細看過,真是應了媽媽的話:「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掛在眼皮上的東西都看不見」,第一個問題輕鬆解決了。
不用五分鐘,走到了學校大門口,這時第二個問題就出現了:大門深鎖,好像是不開放的(有些小學假日有開放)。
我站在門口思考....嗯..按電鈴?說我想看「狛犬」,會不會太奇怪?嗯...還是改天再來?等上課日再來?正在門口徘徊兼發呆時(頗像怪叔叔的行徑)突然門打開了,警衛問:「你有什麼事嗎?」
「ㄟ.......聽說你們學校裡有一對很古老的石獅子,可不可以進去看看、拍照?」
我沒有用「狛犬」,怕他不知道我說的什麼,所以用「石獅子」來形容,但似乎警衛一聽就知道我在講哪個東西。
- Aug 30 Wed 2006 15:27
[植物筆記] 八月‧油桐開花
「八月‧油桐開花」?
看到這樣的標題你一定會覺得很奇怪,不只你會覺得奇怪,我同樣也是滿頭問號。油桐花不都在四、五月開嗎?所以才會用四月雪、五月雪來形容油桐花盛開的壯麗景象。
我聽說某些品種的油桐樹會花開兩次,第一次在四五月開,而另一次都在十月中旬,所以若在十月份看到油桐開花,我絕對不會大驚小怪,但八月開花,離十月還太早了吧。今天爬南勢角山的時候,就遇見了如此奇怪的油桐樹。
樹上的小白花已經落得差不多,我想可能已經開了好陣一子了,我站在樹下仰望著枝頭上殘餘的小白花,詫異加百思不解地說:「哇....真是神奇呀....八月有油桐花耶~~」
可能是氣候異常的影響吧,我心裡這樣想。從今年初以來,該熱的時候不熱、台北的雨季特別久,出現一堆天氣怪現象。嗯...說起氣候異常,突然聯想到今年夏天連個颱風假都沒賺到。
拜氣候異常之賜,搞不好,以後若錯過了四月雪,你還有「八月雪」可以賞。
↑我的腳、油桐花,我最喜歡把花放在腳指上拍照。
↑花與果實。
↑油桐的果實。
Date:2006/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