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想大多數愛好日治時期古蹟的人,都知道「台北公會堂」這棟完成於昭和11年的超級大古蹟,但不會注意到位在偏遠一角的國父銅像,其實這座國父銅像下面的基座大有來頭,歷史性不下於「台北公會堂」,因為它原本是民政長官「祝辰巳」銅像的基座,不過它原本位於「橢圓公園」內。
 
日治時期的「橢圓公園」位於今天捷運西門站六號出口附近,也就是昔日的西門圓環,橢圓公園完成於明治37年(1904),此地原本是清代台北府城的寶城門(西門)所在,後來因都市計畫的關係,台北城城牆以及寶城門皆被拆除,改建為道路、鐵路以及「橢圓公園」。
 
「橢圓公園」是當時台北城內最熱鬧的公園,因為它緊鄰人氣頂旺的台灣第一座官營市場:八角樓(西門紅樓)。
 
在大正元年(1912)為了紀念第四任民政長官「祝 辰巳」,就在橢圓公園中央立了他的銅像。銅像在戰後被拆除,基座則移至中山堂旁的小公園,即今日中山堂公園內國父銅像的基座。為什麼會遷移過來而沒被拆掉呢?
 
我猜大概在那個戰後物資匱乏的年代凡事充分「廢物利用」,認為如此豪華的基座毀了可惜,就把它移到幾百公尺之外的中山堂,來充當國父銅像的基座了。

但也有可能是利用原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像的基座,因為日治時期這款樣式的銅像基座到處都有或許是當時的流行風吧(戰時的日本國內亦不少),從模糊照片很判斷出是否屬於原本橢圓公園祝辰巳站的那個,難畢竟當年並沒有保存文物的觀念,大肆周章地搬運過來異地重組也似乎有些讓人匪夷所思。

上頭的國父銅像哪個年代造的我不知道,但後來聽喵仔的媽媽說,中山堂那個基座在還沒立國父銅像之前,有一陣子上面是擺個大大的地球儀。


↑散發著歐式古典氣息的石基座,一看就知道不可能是戰後的產物。照片中我所站的那一環,是移植銅像時所加建的。


↑日治時期的橢圓公園照片,紅圈處就是民政長官的立像。圖中箭頭所指處為紅樓(八角樓)。橢圓公園即昔日的西門圓環的位置。


↑這座平台就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台北駐營紀念碑的基台,除了紀念碑被改成銅像之外,平台幾乎沒有改變,與日治時期差不多。


↑臺北公會堂於昭和11年完工(1936),戰後改名為中山堂,民國81年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臺北公會堂的原址是清朝的「布政使司衙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進入台北城後,以布政使司衙門做為師團的司令部。因為它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駐地之一,所以在他戰死後,就在今日銅像附近立了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台北駐營紀念碑來紀念。

祝辰 巳  小檔案

任別:明治39年(1906)11月13日,由財務局長陞任民政長官,接替後藤新平,是為台灣第四任民政長官。
出身:總督府殖產局長
任期:明治39年(1906)11月13日至明治41年(1908)5月30日,明治41年5月20日因病逝世。

2006.08.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赤腳生活正能量 的頭像
    赤腳生活正能量

    赤腳生活正能量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