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錄日期:2007.5.9, 中山北路二段36巷17號前)
「奧都城」是日文對「墓」的稱呼。更精確一點的說法,是神道教對墓的稱呼。日文的墓同等於中文的墓,一般並不會用這屬於古字的「奧都城」來表示「墓」。
「鎌田正威命奧都城」這幾個字乍看之下,會讓人有摸不著頭腦感覺,不知道寫著什麼意思。但如果對日本神道教有一點點的了解,就知道它其實是塊墓碑。
「命」有對靈位、神靈尊敬之意,而「奧都城」是日本神道教對「墓」的稱呼,所以「鎌田正威命奧都城」就是「鎌田正威之墓」。從碑文上鎌田正威的生平略傳知道,鎌田先生致力於神道教的發揚,這也是為什麼他的友人會用「奧都城」而不用「墓」字刻在碑上的原因吧,「奧都城」除了是神道教對墓的稱呼之外,其實它也是日本古代對墓的表示方法,「奧都城」這幾個字都是古代用字,「奧」有「深」的意思,「都」則相當於「的」,而「城」是指四四方方的棺木。所以「奧都城」的解釋就是:棺木在深深的地下,因此引申為墓了。
昭和十一年(1936年)的日人墓碑為何會出現在中山北路二段36巷?真神奇呢。從地緣推測,有可能是來自於當初附近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上的日人墳墓(總督明石元二郎的墓原本也在那裡),日人墓區在戰後變成大違建區,民國八十六年違建拆除,後來整建成為現在的康樂公園。不過隔著一條中山北路,要把大石頭從違建區搬過來也很費工夫吧,不知它擺在這公寓前面有多久了。
Google了「鎌田正威」,找出了一些記錄,可能他並不是什麼大人物,在網路上能找到關於他的描述並不多。
碑文抄錄於下,無法辨識或辨識有困難的的部分用灰色代替(原碑文無標點段句)。
君ハ明治十八年八月香川縣ニ生ル、四十三年東京帝國大學ヲ卒業、直ニ臺灣總督府ニ奉職、諸般ノ樞機ニ參畫シテ、功績大ニ顯ハル、特ニ總督明石將軍ニ祕書官クルヤ熱誠献替 ヲ荷フ、此間數次海外ニ遊ヒ私費ヲ投シ、危難ヲ冒シ、各地ノ文物制度ヲ探究シ、共献スル所多、官ヲ辞シ、福州閩報館長クルヤ雄志勃々縦横ニ活躍、偉功ヲ建ツ後多年ノ宿望クル神道ノ研究ニ専念シ、臺灣維新社及皇政會ヲ創設、惟神大道ノ宣揚ト日本精神ノ作興トニ全力ヲ傾盡、偶々病ヲシテ昭和十年八月八日臺北ニ卒、享年五十一、君為人至公至正、一片私心ナク、濟世救國ニ力ヲ致ス、實特異ノ大人 タ 、茲ニ友人等相謀リ碑ヲ建テ、追慕ノ情ヲ表シ併セ 其平生ヲ誌ス
昭和十一年夏八月
碑文上的大意是說:
鎌田正威在明治18年8月出生於香川縣,43年東京帝國大學畢業之後,就直接到台灣總督府任職了,表現很好,擔任總督明石將軍(明石元二郎,第七任台灣總督)的秘書官。在這期間,不顧危險,自己出錢到海外各地研究文物制度,貢獻很多。辭官後,出任福州閩報館長,非常活耀。後來專心研究神道,創立台灣維新社、皇政會傾心盡力推行神道與宣揚日本精神。突然生了一場病,在昭和10年8月8日卒於臺北,享年51歲。鎌田君為人至公至正,毫無私心,致力於濟世救國,實為少見。我們這群朋友為感念鎌田先生,共商建碑,表達追思懷念之情,將其生平寫下為誌。

碑文漢字佔了大部分,其實就算不懂日文,光看這些漢字,就能猜出九成的意思。這塊碑應該當古蹟好好保存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