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大山背人文生態館中,由知名漫畫家劉興欽所繪的畫作裡,可觀察到學校中曾有神社的存在(圖中靠左邊,由下而上分別是:小朋友、學校大門、參拜道、鳥居、本殿)。

記得在一年多以前(2004年底吧),當時打算走一趟大旗崠步道,在蒐集大山背地區的資料的時候,偶然在某個網站中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順著舊校舍後方的森林步道往上,可以到達日本神社的舊址...」,該段文字中所提到的舊校舍就是豐鄉國小。

這段話引起我極大的好奇和興趣,近兩年多以來,我一直在尋找日治時代的遺跡,神社當然也是其中之一。

不過當時我造訪豐鄉國小的時候,見到後山步道的入口已經被施工圍籬圍了起來,大門深鎖,看見裡面正在大興土木。去年四月中旬走騎龍古道的時候,再度探訪,雖然施工告示牌上寫著完工日期是94年3月,但依然封閉著沒有完工,或許完工日又是遙遙無期,看樣子短時間之內是沒有辦法探查這座神社的遺址。

在今年的桐花季的新聞中,看到生態館完工的消息,十分高興,終於可以探訪神社了。

這座神社叫什麼名字我不知道,因為在豐鄉國小裡,就叫他豐鄉國小神社吧。今天因為還在桐花季的期間,又碰上人文館新開張,來這裡的遊客非常多,我想這是我拜訪大山背幾次以來,人潮最洶湧的一次了。

一進校門的左邊,有棵大雀榕,雀榕一年之中會掉好幾次葉子,記得上次來看還是光禿禿的,現在枝葉茂盛綠意盎然。

右邊,一條筆直往上的石階,就是神社參拜道了,也是後山步道的起點。


↑豐鄉國小的招牌:校門口的老雀榕

石階分為兩段,上去幾公尺先到一塊小平台,接著再往上爬。這前面的第一階段似乎曾經過整建或重舖過,真正的原來古石階我想應該是從第二段開始一直到蓄水塔為止。因為這兩段階梯 踩下去的觸感是不一樣的,前面那十幾階踏起來的感覺較新、有稜有角,後面的比較平滑、和許多日本時代的石階類似。

階梯的終點是一座蓄水塔,我猜這裡應該就是本殿的位置,已經沒有任何關於神社的遺跡,步道並在此轉向右上山,銜接後山步道,走一趟下來一般只需10分鐘左右,半途上還看到往「騎龍山」的登山標誌,上面寫往騎龍山要30分鐘,我想我可能又和這顆三角點無緣了,因為看起來不像是很好走的樣子。

大雨剛停,步道十分溼滑,赤腳走起來不算太好走,得提防滑跤,這一趟下來我花了十五分鐘。

本來以為除了那條石階道之外,大概沒有什麼神社遺跡了。不過在走完後山步道,回到館內參觀,又有了讓人驚喜的發現,證明神社的存在。


↑參拜道遺址,目前參拜道是後山步道的起點,神社位置已改為蓄水塔。


↑神社參拜道的石階與後山步道的材質不一樣。

 
↑在豐鄉國小的後山步道上,另有通往騎龍山的山徑(往騎龍山非觀光步道)

在展覽室中,擺放著一塊風化得很嚴重的石碑,如果不仔細看的話,根本沒辦法分辨上面寫些什麼(其實很用力看也不見得能認出什麼字)

我盯著這塊沒人理的石頭細細研究,慢慢的,找到了我想知道的事情。

首先看出的是「寄附者芳名」幾個字,寄附者就是捐錢的人的意思,在不少的歷史老廟都可以見到「寄附者芳名」這類石碑,上面就是刻著某某人出了多少錢等等。由於風化得太嚴重,這塊石碑上的名字都很難辨認了。

再從碑文的開頭研究,看出多少算多少吧,讓人喜出望外的是,竟然發現了「神社」兩字,我努力的尋找年代,在石碑底端,隱約浮現「昭和拾壹年四月」,要看出這幾個字實在很吃力,除了眼力,還得透過手指的觸覺去感覺。

所以從石碑上的年代推測,神社可能是建於昭和11年,碑文很模糊,不過從姓名、金錢,還有「寄附者」、「神社」這些文字,可以猜出 它應該是一塊記錄捐地捐錢蓋神社、建學校的石碑。

展覽館牆上的某張老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在照片上看見了參拜道。


↑展覽館中的「寄附者芳名碑」,碑文很模糊,能夠辨認的大致有最頂上的標題「寄附者芳名」、在第一行的「神社」、石碑底部的「昭和拾壹年四月」等字樣,碑上人名都非常模糊,由此石碑的落款年代,推測神社應該是建造於昭和11年。


↑在石碑第一行發現「神社」兩字


↑字從右到左是:「寄附者芳名」幾個字(風化嚴重,不易辨認)


↑昭和18年6月23日,豐鄉國民學校開校式紀念。從這張展示館中的就照片裡,可以很清楚的發現「參拜道」以及在旁的「旗竿座」(我用紅圈標示的地方) 。昭和18年成立,昭和20年日本戰敗,所以豐鄉國校在日本時代只有兩年左右的時間。

大山背人文生態館是由廢棄多年的豐鄉國小改建而來(註一),它的前半部規劃為餐飲區,後半部是人文展覽館,目前展示中的是著名漫畫家劉興欽的作品,還有豐鄉國小的幾張老照片,以及那塊幾乎無法辨識文字的寄附者芳名碑。這塊碑深具歷史價值,應該妥善保護才是。

不知道是不是剛成立的關係,雖名為人文館,但感覺上人文方面的內容似乎還缺了什麼。

豐鄉國小雖然早已廢校不存在,但如果追溯起源,也有不算短的時間(大正12年建校),但館內卻沒有見到關於校史方面的介紹,例如 ,可以很明白的告訴遊客這裡是小學改建的。我在館內還聽到有人在問豐鄉國小在哪裡...。

與學校歷史有關的,似乎只有牆上的幾張照片,但缺少詳細的文字解說,十分可惜。也沒有介紹石碑的由來, 對一般遊客而言,那只是一個不知所以然的石頭。對於神社遺址,展覽館當然沒有介紹。而附近的一些景點,騎龍古道、大旗崠古道、茶亭古道,也沒有介紹。 多媒體放映室裡的影片,雖然介紹客家文化,但沒有針對本地的客家人文、或生態環境做解說。

走上二樓,盡頭處懸掛著好大的一幅畫,劉興欽的畫。在這幅畫中,我看到了鳥居、參拜道、神社。從「寄附者芳名碑」、學校老照片、以及劉興欽的畫作裡,都能證明神社曾經存在過,也證明那條石階就是參拜道。


↑原神社參拜道

 
↑大山背人文生態館(原豐鄉國小)


 

註一:

豐鄉國小小檔案:

大正12年(1923):大正12年4月1日,為解決偏遠山區學童上學不方便的問題,在大山背(即今日橫山鄉豐鄉村)成立橫山公學校大山背分校場。(分校場就是分校的意思)

昭和18年(1943):昭和18年6月23日,脫離橫山公學校,豐鄉國民學校正式成立。

民國34年(1945):日治結束後,改名為豐鄉國小。

民國72年(1983):山區人口外流,導致學生人數不足,終在民國72年走上廢校一途。

民國95年(2006):2006年4月19日,由豐鄉國小舊校舍改建的「大山背人文生態館」開幕。


Date:2006/04/30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神社
    全站熱搜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