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日治遺跡 (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北投神社早已消失不留蹤跡,但很幸運地,神社的狛犬還在,他們被保存在北投逸仙國小的校園中。

今天來到北投的目的,就是為了探訪這對傳說中的藍色狛犬。出發前並沒有把握是否能夠順利見到它,因為:根本不知道逸仙國小在哪,雖有地址,但不知道它的位置離捷運站有多遠,會不會走路走死人,也不知道學校校園給不給外人進去。

走出捷運站,在路口研究著地圖、東張西望該往哪邊走的時候,突然瞄見了馬路對面的一棟大樓,掛著「逸仙國小」幾個字,原來就在那裡。來過北投無數次,我從來沒有往那棟大樓的方向仔細看過,真是應了媽媽的話:「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掛在眼皮上的東西都看不見」,第一個問題輕鬆解決了。

不用五分鐘,走到了學校大門口,這時第二個問題就出現了:大門深鎖,好像是不開放的(有些小學假日有開放)。

我站在門口思考....嗯..按電鈴?說我想看「狛犬」,會不會太奇怪?嗯...還是改天再來?等上課日再來?正在門口徘徊兼發呆時(頗像怪叔叔的行徑)突然門打開了,警衛問:「你有什麼事嗎?」

「ㄟ.......聽說你們學校裡有一對很古老的石獅子,可不可以進去看看、拍照?」

我沒有用「狛犬」,怕他不知道我說的什麼,所以用「石獅子」來形容,但似乎警衛一聽就知道我在講哪個東西。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文章寫於2006年8月。



「南菜園」是台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的私人別墅,他在城南附近買了塊地,在上面蓋了棟房子,取名「南菜園」。兒玉源太郎自號「藤園主人」,「藤園」指的就是他自己的「南菜園」,因為兒玉將軍把他非常喜愛的兩棵藤樹,特別從日本移植過來,親手種在南菜園裡。

看到「別墅」、「總督」這些字,不禁讓人與豪宅行宮聯想在一起,其實兒玉大將軍的南菜園一點也不豪華,只是一棟很樸素的木造簡屋,有部分的屋頂還是使用茅草呢。

屋子大約才37坪,在屋前庭院裡,有花園、瓜棚、水井、還種了各樣蔬菜,儼然一副農莊模樣,其實,兒玉源太郎之所以會在郊區買地,就是要打造自己心目中的度假農莊。

在日本時代,這兒的確稱得上「荒郊野外」,充滿野趣。

總督平常還是住在總督官邸,只有當空閒的時候,才會到南菜園度假,公務繁忙之餘,寫詩讀書、種菜賞花,在此吟詠自娛,想像自己過著隱居的田園生活,所以把這兒取名為南菜園。

明治32年6月(1899年),南菜園落成之時,兒玉源太郎還特別作了一首絕句來代表他當時的快樂心情:「古亭庄外結茅廬,畢竟情疏景亦疏。雨讀晴(耕)如野客,三畦蔬菜一床書。」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皇太子裕仁結束了台灣的訪問行程之後,台灣各地興起了興建行啟紀念事業的熱潮,舉凡造橋鋪路蓋房子,都要想辦法跟太子行啟沾上邊。

畢竟自古以來,從沒有一位「皇上」到過台灣,皇太子的到來,被人們形容為「三百年來的空前盛事,全島人民無上的光榮」。另外,裕仁雖為太子,但實際身分已是攝政王,大正天皇健康狀況持續惡化,裕仁必定會在短期內成為天皇,於是裕仁離台後,就有一堆拍馬屁的活動出現了。(事實上也是如此,三年後,裕仁成為日本第124代天皇:昭和天皇)

太子來台行程緊湊(詳細請見延伸閱讀的部分),許多立有行啟紀念的地方,其實皇太子都不曾親臨過,該地所立的紀念碑或紀念物僅是表達對皇太子的崇敬。當然也有不少所謂的行啟紀念事業只是拿「行啟紀念」當理由,把當初總督府沒批准的建設再拿出來申請,希望敗部復活。

邀請太子來台灣之前一兩年,總督府即開始進行前置作業,詳細規劃太子所要拜訪的地方,所以會在各地普設「行館」,若臨時要到某地,還有地方可以招待、住宿。不過實際行程密密麻麻,很多地方僅於蜻蜓點水,大多數的行館都沒派上用場。

位於面天山下的這座太子行啟紀念碑(太子並沒有到此地登山),就是為了紀念裕太子曾蒞臨北投而建立的,地方民眾皆習慣以「太子碑」來稱呼這座碑。

大正14年,在大屯山區的面天山下立碑,大正14年6月開工、8月完工,11月15日舉行揭幕式,碑名「皇太子殿下行啟記念碑」,碑體為大屯山的安山岩,台北州知事吉岡荒造擔任典禮主持,前來參加的官員有七星郡守石川定俊、淡水郡守鈴木秀夫,以及民眾、學生等共約三百多人,場面十分隆重盛大。

以後,每逢天長節(當代天皇的生日稱為天長節,昭和天皇的生日是4月29日)北投附近的小學會舉辦登山活動,老師們帶領著學生來到此碑前高喊「萬歲」,祝天皇生日快樂。

碑文在日本戰敗後被毀,正面原本的刻字還能從解說牌上的舊照片上看到,但背面寫些什麼已無法可考。此外,從解說牌上的舊照片對照,當年四周一片空曠,這裡應該是塊視野很好的地方。

太子碑位於清天宮步道尾端,我都習慣從二子坪走過來,因為從二子坪過來落差不大,但路程也頗遙遠。而清天宮那邊則是以「陡」聞名,石階路一路抖下,陡~陡~陡~~往下走會抖到兩腿倂不攏,往上爬則喘如蒸氣火車,只差沒冒蒸氣,拜見天皇之路可真艱難,每次走清天宮步道都瀕臨哭爹喊娘的邊緣。好不容易到了太子碑,我也會喊聲萬歲,代表我終於走到了,累死人呀。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裕仁皇太子結束台灣的訪問行程回到日本之後不久,台北州就開始著手進行十年造林計畫,在草山地區積極地廣植保安林,除了達到涵養水土的目的,也兼具有改善遊憩景觀的功能,為將來計畫成立的「大屯國立公園」進行前期的建設。

人造林的範圍遍及今天的陽明山區、大屯山區、七星山區等等地方,樹種有黑松、琉球松、柳杉、相思樹等等,總數量有五萬餘株,山坡地造林總面積達1636甲。

造林工作從大正13年開始,到昭和8年完成(1924-1933),當造林工作告一段落之後,在昭和9年,於七星山登山口附近的林地立下此石碑,以資紀念。大正12年(1923)皇太子來台灣巡視,第二年(大正13年,1924)皇太子結婚,所以就把這兩件事情並在一起,做為造林的名義,因此名為「行啟並御成婚造林記念地」,順便拍拍天皇的馬屁。

草山地區的墾荒在清朝末年就已經存在,區內許多的山坡地上都可見到砍伐薪柴、以及種植柑橘、茶葉等等的農業活動。到了日本時代,開始對草山實施有計畫的管理,重視森林保育與水土保持,將遭受破壞、荒蕪的墾地廣植保安林,這就是有十年造林計畫的原因。

日本時代所植的大片人造林,現在幾乎已經不存在,僅存零星分佈。一方面是當時只考慮到美觀,某些樹種並不適合生長在栽植的區域,導致造林失敗。然而最大因素,還是來自人為的破壞。

在民國四、五十年代,別說成立國家公園了,連保育森林的觀念都是不存在的。雖然日本時代所造的樹林,都以改善景觀與水土保持為主,在經濟上並不像阿里山或其他幾個大林場那麼有價值,但多少還值些錢,木材等於錢財、有森林就要開發的前提下,日本時代所種的樹全成了林務局的提款機,不消幾年,人造林幾已破壞殆盡。

解說牌上最後一段話寫得很有意思,上面寫「此項造林計畫改變了原有的植被生態,至今依然可見」,他並不是指還能見到日本時代的造林,而是指砍伐後的次生林。

日本時代在陽明山區大規模的造林,今日只剩此石碑為證。


↑行啟並御成婚造林記念地,台北州知事野口敏治題字


↑昭和9年(1934年)3月建碑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北投公園旁邊的「瀧乃湯」浴室的院子裡,有座「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碑,它是為了記念裕仁皇太子親臨北投而立的。

當時的台灣總督:田健次郎,一直想邀請天皇來台巡幸。不過大正天皇常病在身,不適遠行,所以最後派遣裕仁皇太子來台灣,裕仁皇太子就是後來的昭和天皇。

大正12年(1923年)4月16日,裕仁以太子身份代替他父親(大正天皇)抵達台灣,進行為期12天的巡視。4月25日這天,裕仁皇太子的行程是參觀草山以及北投溫泉。

上午皇太子遊完草山之後,下午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從草山來到了北投,首先參觀全新改建完工的北投公共溫泉浴場(即今天的溫泉博物館)。北投公共溫泉浴場緊鄰北投溪,北投溪因發現北投石而名聲大噪。

裕仁皇太子可說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尤其最喜歡研究自然科學,並不是什麼都不懂的花瓶太子。對於喜好鑽研科學的皇太子來說,正好順道一窺北投石的真面目,所以在參觀完了溫泉浴場之後,走下到附近的北投溪床,勘查北投石。為了方便皇太子涉溪,就在溪床中鋪了一塊塊的腳踏石。

這些當時擺在河床中被皇太子踩踏過的石頭,後來就被原封不動保存起來留做記念,稱為「皇太子殿下御渡涉飛石」,並在一旁立碑說明,這就是「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碑」的由來。

石碑的側面的「大正十二年四月」應該就是立碑的時間,而背面的「昭和九年十二月道路改修」應該是配合道路改建而移動過涉渡飛石的日期。

「皇太子殿下御渡涉飛石」早已下落不明,現在僅剩「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碑」保存在北投最古老溫泉浴室「瀧乃湯」的院子裡。


↑石碑的四面其中三面有刻字,分別是「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大正十二年四月」、「昭和九年十二月道路改修」


↑昭和九年十二月道路改修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天約了「貓老闆」一同去探訪北投地區的古蹟,我們都是非常愛貓、愛古蹟的"人士"。貓老闆熟知各古蹟景點位置,有貓老闆的帶路就不會迷路,除了充當我的GPS之外,我還給他冠上個「北投耆老」的暱稱。

參觀完了普濟寺,我們下了階梯走回到馬路上。貓老闆用手指著對面那雜木林裡的很像房子的物體說:「那就是台銀舊宿舍」。

我:啥?你說啥?

貓老闆:你要看的台銀舊宿舍呀。

我:房子在哪?

貓老闆:就在那裡呀,你前面呀。

我:沒有東西呀,你騙我。

貓老闆:那棟破房子就是啦 ~~

我:??!@#$.......

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眼前這棟破房子,我想用 astonished 這個字可以代表它給我第一眼感覺。

所謂有期待就會有失望,台銀舊宿舍就是最好的印証。因為之前看過相關的文字介紹,我把它想得太美好,想像成類似太子賓館的那種樣子了。在文化局的網站上雖然有說「目前極待整修」,但我以為了不起就是破舊一點。但千萬沒料到,破爛的程度簡直無法跟「市定古蹟」的堂皇身份連想在一塊,破到連房子的樣子都快看不出來了。雜草叢生、屋頂塌陷,多來個颱風吹一吹、地震搖一搖,搞不好整棟房子就散光光。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西門國小校園靠成都路的圍牆邊,有一塊比人身高還要高的大石碑,它是立於大正8年(1919年)的「埋立地紀念碑」。「埋立地」是日文的說法,就是填土的意思。

以前萬華(舊稱艋舺)鄰近淡水河沿岸的一帶,因為地勢低漥,每當遇上大雨,雨水就排不出去,家家戶戶都泡在水中。若碰上雨量太大,河水還有可能會倒灌進來,街市農田常被水淹,財產損失無數,逢雨必淹的問題讓當地居民十分頭痛。

當時的台北廳長「井村大吉」為了一勞永逸解決水患,於是著手計畫將此區域墊高,這是一樁非常龐大的填土改地工程,花了三年的時間才大功告成(大正3年至大正6年5月,1914 到 1917),終於不再淹水了。這塊碑就是說明整個填土工程的由來始末,告訴人們為什麼要填土、是誰的計畫、花了多少錢、用了多少時間等等。

碑全文以日文記錄,原本石碑上方有「埋立地紀念碑」的碑名,但上半截有一部分已經不見了,碑文早被破壞,可能被塗抹過水泥,畢竟在如此堅硬岩石上的文字,要自然風化到不能辨識,不是那麼地容易。

有些文字雖尚可辨認,但缺字太多,已無法連貫閱讀,不過重點部份還是可以看得出來。例如還可以分辨的有:地勢低漥、豪雨、河水氾濫、廳長井村君、巨資、大正三年始、六年五月竣...從這些殘存的支字片語中,還能推測出大概的意思。

石碑上出現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廳長井村君」,你還記得「廳長井村君」嗎?

我在[日治遺跡] 新北投公園‧國父銅像這篇中有提到他,「井村大吉」。井村大吉,東京帝大畢業,明治42年到大正3年期間出任台北廳廳長。北投公園裡國父銅像,原本是紀念他的銅像。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北投公園中,國父銅像底下的這座大理石基座,其實大有來頭,它建造於昭和 9年。當然,日本時代不可能把國父孫中山的塑像設置在公園裡。其實基座上面原本的銅像是「井村大吉」先生。

井村大吉擔任台北廳長的期間(明治 42年至大正 3年,1909/10/25 - 1914/07/01)任內最大的建設就是興建北投公共浴場(即今日的溫泉博物館),並以參考東京上野公園的格局來規劃北投公園,對北投進行劃時代的改造,促進商業繁榮,打響北投的名氣,讓北投成為台灣的人氣觀光景點。

昭和 9年 4月 7日,地方人士感念井村大吉對於北投發展的貢獻,就在他所規劃興建的北投公園裡,立像紀念(半身的胸像,跟目前國父銅像一樣)。

台灣「光復」以後,有日本色彩的東西都被國府毀壞,井村大吉的銅像當然也逃不過此劫難,銅像拆除改立台灣光復紀念碑。但幸運的是,基座卻完好保留下來了,僅僅是把座上的「人」摘掉了而已,改放上一塊鑲有「光復紀念」的長方形大理石碑。

民國五十四年的國父誕辰正好是國父百歲,在民國五十幾年的那種反攻大陸的政治氣氛下,各地都得配合舉辦一些紀念活動。正巧,孫中山先生在大正二年也到過北投泡湯,在此立座國父銅像似乎是不錯的主意,於是陽明山管理局請人做了一尊國父銅像放上去,當作紀念國父百歲誕辰的禮物了。

以上就是北投公園國父銅像基座的由來。

銅像底下的石座猛看不起眼,但用手觸摸,摸它的稜角、摸他的每一面,你很容易感覺出來它跟民國時代光復後的基座完全不同,絕對不是那種四面貼著毫無美感可言的平板大理石,或模子塑出的粗糙水泥。

石座後方凹陷處鑲著一塊大理石板,上頭刻著立國父銅像的緣由。但我懷疑,那裡原本可能是紀錄著井村大吉生平事蹟的地方。


↑拍照日期:2006/05/20

國父像紀念碑後方的文字如下:

中華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恭逢
國父孫先生百年誕辰陽明山管理局謹造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新北投公園正面對著新北投捷運站,但來北投的遊客,多半不會特別注意它,大都以為它是一般的市區公園而已。其實它如同 228公園一樣,都是歷史非常悠久的公園,都是日本時代完成的。

大正二年(1913年)六月十七日,北投溫泉公共浴場開幕啟用,當天也是始政紀念日。

為了強化北投的觀光,促進消費,繼續在附近興建萬坪公園,公園形式則參考東京的上野公園與淺草公園來規劃,這就是北投公園,打造北投成為一個全新的風景區,公園也在大正二年內完成。公園大門正對著火車站, 遊客走出火車站之後,先穿過美麗雅致的公園,就可抵達溫泉浴場。日本時代整個北投溫泉區的開發,都是經過詳細而妥善的規劃。

從日本時代一直到2006年的今天,公園歷經過多次的整修,雖然當年的很多設施已不復見,但也有不少「古物」陰錯陽差地被留了下來,實在非常幸運。

今天要介紹的是公園裡最不起眼的東西:石板椅。

這椅子猛看上去,可能連想坐下的意願都沒有。但是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如果你有長期觀察過古蹟建築的經驗,就可以發現它的玄妙之處,椅背雖是水泥欄杆,但做工比現代的混凝土欄杆精細很多,最特殊的地方就是用一塊大石板直接放在椅架上當作椅面。

日治時期公園裡面這種椅子還不少,但每個椅背水泥欄杆的形狀不見得全都相同,現在僅存這一座了。它位於公園裡的國父銅像的後面、北投纜車工地的圍籬邊。

題外話,我不喜歡北投纜車,為什麼要興建纜車呢?纜車工地把公園搞得亂七八糟,美景全破壞了。最近看到纜車工程爆發的弊案,暗爽在心裡,本來就不該蓋嘛。


↑拍照日期:2006/05/20(綠色圍籬內是北投纜車工地)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神社的狛犬(北市劍潭公園)。

在神社的前面,都會擺一對類似石獅子的動物塑像,它就是狛犬。

關於柏犬的起源,眾說紛紜,沒有一定的說法,不過無論哪一種傳說,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柏犬都是從外地傳入日本的。日本文化受高麗和中國的影響很大, 尤其早期的日本受高麗影響頗多,日本從這兩個地區學習佛教,也包括柏犬。

柏犬原是印度佛教典籍中的動物,佛教傳入中國,再傳向高麗,古代的日本 又從朝鮮半島引進佛教,也就帶入了「狛犬」,於是「狛犬」也有「高麗犬」的稱呼。

根據《日本書紀》上的記載,佛教、佛經大約在六世紀中旬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這是已經有的書面記錄,換句話說,可能在更早之前,與朝鮮半島已有交通往來的北九州一帶,佛教或許早已經傳入。

但朝鮮並不是日本唯一吸收佛教的來源,在大化改新時期,他也派遣了許多了遣唐使、留學生來到中國,這些人看到了佛寺、宮廷裡的石獅,也把它們當成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帶回日本,所以也有說法柏犬是來自於中國。

獅子是印度佛教裡的動物,它是吉祥物,代表智慧、神聖、高貴。傳到日本之後,繼續帶著同樣的功能。

「柏犬」不是犬,如同熊貓不是貓一樣,他是古人所創造出的一種無以名狀的「動物」,就如同我們所認識的石獅子,也和今天在動物園裡看到的那種獅子完全不一樣。無論獅子、或柏犬,都是古人 憶想出來的某種獸的形象,而不是非洲草原上的獅子。

狛犬最早只是出現在皇宮,做為宮廷中的吉祥物,隨著佛教的普及,後來才漸漸在民間出現,之後再演變成鎮守神社的吉祥獸。目前日本最古老的狛犬是建於西元1196年,位於東大寺南大門前的狛犬。

其實在古代,狛犬與獅子是互相搭配成為一對的。意思是說,神社前面的這兩隻動物,嘴張開頭上沒角的那隻,叫做「獅子」。而另一隻嘴巴閉起來,頭上有角的,才叫「狛犬」, 合稱為「獅子,狛犬」。


↑北投神社的狛犬(在逸仙國小)


↑台灣神社狛犬(在劍潭公園)

文章標籤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劍潭公園前的這對石獅子,其實是台灣神社的狛犬

神秘的東西常常出現在沒人注意的地方。

劍潭公園是圓山大飯店下方不遠的一座小公園,就在中山北路旁、面對劍潭活動中心,雖然過往車潮不少,但和許多乏人問津的社區鄰里公園一樣,這 類小公園永遠不會成為旅人注目的焦點。小公園是帶狀長條型的,夾在中山北路與圓山飯店邊坡之間,一眼就可以從頭到尾把公園看光光,公園入口處擺了兩座石獅子。

公園裡有石獅子沒什麼值得希奇的,全台灣有石獅子的公園不計其數。但是,如果仔細端詳這兩隻獅子,會發現到牠們長相很奇特,和一般廟前長得像哈吧狗的獅子不太一樣:他們耳朵大、腿長、尾巴大又尖。

從獅子的做工就很容易看得出來,它絕對不是從模子裡塑造的獅子,材質也很特別,好像是花崗石之類的石材。

或許是公園太沒名氣了,可能從來沒有人研究過這兩隻與眾不同獅子的來歷,其實他們正是神社的「貘犬」(註一) ,兩隻「貘犬」大剌剌地坐在中山北路旁邊已經數十年了。

貘犬的樣式其實很多,很難用一種固定的樣板去描述他,有些甚至不會有尖尖的大尾巴。不過,在台灣各地神社所遺留下的貘犬中,他們的樣子差別不會很大,最 共同的特徵就是屁股上的大尖尾巴。此外,在某些貘犬身上會有五瓣花瓣的花形紋,但不是所有的貘犬身上都有此種花形紋。

↑大大的尖尾巴,這是貘犬的最明顯特徵

↑貘犬身上的花瓣圖案,雖是貘犬特有的花紋,但不一定所有的貘犬都有

貘犬是神社的守護獸,所以他們原本應該是在神社裡的,從地緣關係判斷,應該是台灣神社的遺物吧, 若是台灣神社的遺物(我相信這對貘犬 99.9%是屬於台灣神社的),更該當成國家古蹟好好加以保護。

這兩隻貘犬有沒有可能是後來仿的呢?不會吧,公家機關怎會花大錢製作兩隻日本貘犬,放在圓山大飯店旁邊毫不起眼的小公園呢。

貘犬「巨大」的身材,更顯現它身份地位的不尋常。通常而言,神社的貘犬並沒有如此龐大的身軀,一般的貘犬若不算底座的話,頂多半個人 的身高。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紀念皇紀2600年而舉辦的萬國博覽會

日本的「皇紀」有時也會直接以「紀元」稱呼,而這個紀元當然不是指西曆的紀元,是指天皇紀元的意思。以日本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即位的年份當基點計算。

因此以這種方法計算的年代,又稱「神武紀元」、或「神武曆」(所以總共有:皇紀、紀元、神武紀元、神武曆這幾種稱法),因為是以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算起,所以皇紀元年等於神武元年。

史學家從「日本書紀」(日本的史書)的編年法去推算年代,神武元年大約相當於西元前660年,也就是說,神武曆與西曆相差有660年, 把西元年份加上660就等於神武曆的年份,例如西元2000年就是神武 2660年(即皇紀 2660年)。

因此皇紀2600年就是從第一位天皇即位算起的第2600年,也就是日本開國兩千六百年的意思,而兩千六百年正值昭和15年(2600-660=1940,1940=昭和15),昭和是日本第124位天皇(註一),遇上2600年這個開國整數,對日本國來講,當然是非常 重大的日子。


苗栗獅頭山的山門是為紀念皇紀兩千六百年而建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岩壁上的「仰皇猷」,是當時(昭和10年)台北帝國大學總長幣源坦的題字。

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旁的解說牌上,我看到了下面這樣的一段文字敘述:
 

到了1935年,為了慶祝居住過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清朝舊海關,被列為日方所指定的『國指定史蹟及天然紀念物』,基隆市尹桑原正夫又邀請幣源坦寫下『仰皇 猷』三字,並摩刻在紀念碑後方的山壁。

看到「仰皇猷」三字眼睛頓時亮了起來,在後方的山壁?我走到紀念碑後面,抬頭張望,山壁空空的,什麼都沒有,我想大概早就被敲掉了吧。連紀念碑上的字都被塗光光了,更何況「仰皇猷」這麼敏感的字,八成也沒有存活的希望。

因為解說牌上也沒有「仰皇猷」的照片,我就當它已經不存在了,有些小小失望。看完了紀念碑,就往法國公墓的方向走去,繼續下一站的古蹟之旅。

路上車子很多,又沒有紅綠燈,想找個空檔穿過去還不太容易,所以邊走邊往回頭望,找機會橫過馬路,因為法國公墓是在馬路對面的方向,我想先過馬路會方便些。

好不容易等到了一個空檔,快步走到對面,我很好奇地回頭看看復興樓(註一)長得什麼樣子, 這回頭一望,沒想到有了驚人的發現。

我看見了「仰皇猷」!

其實這三個大字非常清楚,在「猷」字的旁邊好像還有落款年代,不過沒有望遠鏡看不清楚究竟是什麼,或許只是一些小洞而已。當看見「仰皇猷」三個字時, 旣興奮又感動,根本沒想到我會發現它。

「猷」有治國之道、智慧謀略、道德風範等等的含義,而親王是皇族。所以「仰皇猷」簡單地說,就是親王的德行風範令人敬仰。日本人很重視漢學,題字都一向都使用漢字,而且都帶有深層的寓意,可不是隨便亂題的。

中正路是往濱海公路的必經之道,我走這條路的次數已經多得數不清了,以前開車怎麼都沒發現到山頂上有那麼大的字呢?後來找了個時間,特別開車 再跑一次,測試為什麼以前都沒發現它的存在。

原來坐在車裡的確是不容易發現,因為在接近復興樓之前,就得把視線放在它後面的山頭才容易看到,但復興樓不遠即是轉彎,所以如果照這種方法開車的話,要不了多久就撞車啦,只往前方看的話, 要發現到山頂岩壁上有文字的機會很小。


↑復興館後方那座山頂的石壁,就是「仰皇猷」的位置 (照片中路燈頭的位置)。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草山行館是日本時代的建築。石砌大門,十分優美。 

草山行館完大約完成於大正十一、二年左右,因為它是「台糖株式會社」為了恭迎裕仁皇太子親臨台灣視察而建,雖然裕仁皇太子在此只待了一小時五十分就離開,但也可算是「太子賓館」的一種吧,台灣當時以迎接太子名義興建的行館,其實很多地方皇太子根本都沒去過。 

日後,這兒就成了專屬於台糖株式會社的高級招待所,來自各界的菁英、名流經常聚集在此交誼。 

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遷來台灣,先總統蔣公居住在此,成為台灣第一座總統官邸。民國三十九年蔣公移居至士林官邸,舊官邸改為夏季避暑行館,也稱為草山老官邸、後山官邸,草山行館就成為蔣公避暑與接見貴賓的地方。 

蔣公逝世後,草山行館閒置荒廢。民國九十一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規劃為藝文沙龍,重新整修。民國九十二年四月五日舉行開館典禮,民國九十三年十一月六日起用藝術家工作室。原本的大廳、會客室、書房、臥房等等分別被規劃為藝文沙龍、蔣公文物展覽區、餐廳區、藝術家工作室等等,行館佔地約四五百坪。 

草山行館已被指定為台北市的歷史建築,為了讓古蹟活下去,目前很多歷史建築都是委外經營,草山行館也是如此。北市文化局委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草山行館,門票30元。對於「蔣公迷」的我來說,30元和免費是一樣的。 

在蔣公文物展覽區中,還可以見到天字第一號的身分証「Y10000001」(複製品,正本在黨史館),字母Y代表陽明山管理局。 官邸所在地的士林「區」當時還是士林「鎮」,並不屬於台北市,而是陽明山管理局的管轄地。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又是一則古蹟保存的荒誕事件,所謂「歷史建築」完全是說好聽的,絲毫沒有法律保護的效力。

我認為最該死的就是國有財產局,明知土地上面有歷史建築還賣給人家,反正就是死要錢,土地已換成鈔票,要如何處理這地上的燙手山芋那是新地主的事,這就是中央政府對文化資產的態度。不知國有財產局的上司是誰,我要是那個有權力人的話,一定把局長fire掉。

白米甕砲台附屬遺跡(監守衛舍、庫房、廁所)就位於白米甕砲台下方不遠,抵達白米甕砲台之前一定會經過它,建造時間大約在明治33年12月(1900年)。 


↑監守衛舍已被怪手鏟平了,地主打算在此蓋公寓  2005.12.25


↑斷垣殘壁...


↑白米甕砲台附屬遺跡目前只剩下這間廁所完好。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打算循文學步道上山時,看到旁邊有棟疑似日本時代的老建築,走過去一瞧原來它是彰化公會堂。

從解說牌上得知它堂啟用於昭和八年的12月25日,戰後改名為中山堂。而它目前的身分是彰化藝術館,已指定為歷史建築。

本想進去看看,不過看到門口的參觀須知上有不准穿拖鞋、服裝不整之類的規定(但沒寫赤腳准不准進去),我今天光腳ㄚ沒穿鞋也沒帶鞋,避免自找麻煩我就不進去啦,在外面拍拍照就好了。

為了不打擾你的瀏覽速度,部落格裡我只放一張照片,若要看更多照片請到我在 Pixnet 的相簿瀏覽:http://www.pixnet.net/album/barefooter/14019916

有關彰化公會堂的詳細歷史請見彰化縣文化局網站上的解說:http://www.bocach.gov.tw/county/cht/active_art6_9.jsp


--
2005.11.12@彰化八卦山下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瑞芳公園裡的「忠魂碑」立於昭和十八年,保存十分完好。

如果喜歡登高望遠,就不能錯過瑞芳公園,因為在瑞芳公園的最高點:龍潭山,擁有接近 360度的視線展望,基隆山、茶壺山、半平山連稜、五分山、深澳漁港、濱海公路、盡收眼前,可以一邊觀山,一面看海。

出了瑞芳鬧區,走 102 公路往九份方向,不久就可以看到左邊鐵道旁出現「瑞芳公園」幾個大字,過平交道上山,就是瑞芳公園的範圍了,而在鐵路的一旁,是座頗具規模的土地公廟:瑞福宮。

順著公路往山的最高處駛去,會來到一鞍部空地,這裡就可以看到尖如金字塔般的龍潭山,接著步行陡上的水泥步道,大約八分鐘可以到達山頂涼亭,享受海天一色的景緻。

交通方便與絕佳的視野,所以瑞芳公園對登山者或一般遊客來說並不陌生,但知道這裡還有一座日治末期所建立的「忠魂碑」的人大概就不多了。

在某次的登山行程中我意外地發現了它。其實本來只是好奇,看看這條小路通往哪裡,沒想到鑽進去一看,見到忠魂碑矗立在眼前,就像挖到寶一樣興奮。

「忠魂碑」的入口位置,大約是在瑞芳公園半山腰上的「詹府宗祠」的對面,從公路旁的水泥小徑走進去,不到一分鐘,就可以看到這座忠魂碑。

歷經大自然的風吹雨打,也沒被政治力摧毀,實在難得。或許是它處於荒煙漫草的山頭上,才躲過了被摧毀破壞的命運。

「忠魂碑」後方的山壁,有好幾個孔穴,每個孔穴裡都放著一個骨甕,不過,有些個骨甕已經被搬出來,看起來好像是有人正要進行整理的樣子。

後來聽說這些骨甕跟「忠魂碑」並沒有關係,這是當初在興建瑞芳公園的時候,所整理出來的一些無主骨甕都放在這裡。


↑碑文仍清晰可讀。

紀念碑含底座大約三公尺高,下方有三階正方形石砌基壇,石碑體屬正方形,上部為尖峰金字塔型,正面陰刻「忠魂」兩字,背面陰刻紀念緣由,左右兩側分別刻有當時長官的名字與建立時間(昭和十八年)等字樣。

石碑前方,朝向基隆河的位置,是一片空地,很適合祭拜,不過周圍林木較茂盛,沒有很好的展望,有一條山徑從下方上來,但看起來似乎走的人不多,路跡也不明顯,我不知道這條山徑是通往哪裡,忠魂碑附近也僅發現一片登山條,似乎很少人經過這裡上瑞芳公園。

石碑上「忠魂」字體莊嚴有神,充分顯現忠魂之氣勢,我把目光停留在這兩字上好久。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彎延於九份、金瓜石一帶的102縣道(照片中的聚落為金瓜石)

有好一陣子沒開車走 102 縣道(註一),因為怕塞車。這條道路在假日的車流,絕不輸陽明山的仰德大道。

這條公路假日容易塞車,全因它是通往九份的主要公路。九份愈來愈熱門,尤其是從瑞芳到九份的這一段上山的道路,在假日並不太好走。

但 102 縣道在穿過了九份之後,一路順暢,風景壯麗,和先前的擁擠完全不一樣。

九份,山城早年的淳樸已不復見,滿山的民宿、茶館、小吃店,每一家都幾乎販賣相同的懷舊文物,其實也可以看出,觀光客的心理也是很好滿足,給他餵飽喝足,也就心滿意足,下次會再來。

風景對台灣觀光客而言,似乎永遠被當做天然的照相佈景,「吃」才是旅程中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台灣無論哪個風景區,永遠少不了 山產餐廳、卡拉OK餐廳、溫泉SPA餐廳這類都是提供食物的地方。

這次走102縣道,一方面純兜風,其實目的地是福隆車站附近的「吉次茂七郎紀念碑」。

「吉次茂七郎紀念碑」是一位日本鐵路工程師。在日本時代,宜蘭線鐵路上最長的隧道「草嶺隧道」是由他設計興建的,在那個年代,這麼長的一座隧道可是個不得了的工程 (三貂嶺隧道也是他設計的)。

去福隆的路線不少,很多人都會選擇好開的濱海公路。但是我不急,為了欣賞的山景美色, 就選了這條翻山越嶺的102縣道,忍耐一下就可以通過痛苦路段,只要過了九份,什麼都順起來了。
 


↑在102縣道最高點:「不厭亭」遠眺侯硐車站,左方最高的那座山是五分山。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