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外觀的南港隧道,其實是日本領台之後完成的第一座鐵路隧道。
南港隧道從小南港山的山腳穿過,旁邊就是車輛川流不息的省公路台五線。搭火車往基隆,出了南港站不久,遇上的第一個隧道就是它了。
隧道很短,坐火車穿過它的時候,只是「窗外黑一下」的感覺,不出五秒鐘,火車就駛出山洞,窗外恢復了光亮。而從公路上看它,制式的造型,就和其他水泥隧道一樣,給人的印象 :就是一座很短的火車山洞。
外觀如此的平凡,很難引人注意,更不會像舊山線的那些日本時代紅磚鐵路隧道一樣,成為鐵道迷或攝影者的注目焦點,其實它的時代意義並不下於舊山線。
南港隧道在以前叫做「樟樹灣隧道」,它的歷史可以回溯到明治二十九年(1896),明治二十九年的六月十五日,完成了這座縱貫線上的鐵路隧道。
台灣的鐵路建設,正如大家熟悉的,就是起於清朝劉銘傳時代,在1893年,基隆至新竹的鐵路完工通車(註一) 。
清代建造的鐵路,由於當時的工程技術、民風等等的影響,形成先天上,路線標準差,而後天又缺乏維護和管理 ,於是在鐵路運轉上,狀況頻頻。
日本在 1895年接收台灣的時候,雖然相距完工不遠,然而這條由清代所興築的鐵路,歷經風災、水患、戰亂等等天災人禍,已經殘破不堪,和日本國內現代化的鐵路水準相比, 有天壤之別。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在搭乘這段基隆到台北之間的鐵道,列車頻頻出軌,就曾吃了不少苦頭。
同時也為了軍事上的需要,重建一條新的鐵路迫在眉睫。
於是在明治28年(1895年)8月26日,指示建造新的台灣鐵道,不久立即著手進行舊有鐵道改善工程以及未來縱貫線的興建。 台北至基隆段,成了首要改善改建的目標。
「南港隧道」就是在這個時空背景下的產物,明治28年(1895年)12月10日開工,明治29年(1896年)6月15日完工,成了日本領台後所建築的第一座鐵路隧道。
日本時代的隧道立面為石砌,中間圓拱形頂的部分是紅磚排砌。目前在隧道側面的緊急出口,還可以見到當年的這種石頭與紅磚的搭配造型。而在隧道口上方,有當時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的所題的「開物成務」字匾。
伊藤博文將「開物成務」四字題在南港隧道上,似乎是表達了此隧道為台灣鐵路建設之始(註二) 。
不過這塊「開物成務」字匾在民國六十年代初期,隧道還沒改建前就已經不存在,或許是因為即將進行鐵路電氣化的原因,而在改建前就被台鐵取下, 於是磚造舊隧道上只剩字匾所留下的框。 (註四)
↑南港隧道雖為現代化的雙線混凝土雙線隧道,其實是由明治29年的隧道「擴孔」而來,歷史悠久。
↑現在的「南港隧道」字匾,右邊寫:民國六十五年四月改建,左邊寫:陳德年題,「陳德年」是當時台鐵局長。
隧道是民國六十五年四月改建完成,鐵路還是走日本時代的老山洞的位置,並沒有改線,而是直接把日本時代的紅磚隧道「擴孔」,就是將山洞原地挖大,以獲得更多的淨空,符合鐵路電氣化隧道的標準。這就是今日的南港隧道,外觀上已不具備任何的特色。
雖然已不復見當年日本時代的外觀,不過,還有一樣「小東西」有意或無意的被保留了下來,它就是位於隧道側面的緊急通道。
這個通道面對台五線公路,與鐵路垂直,在洞口就可以看見隧道內的鐵路。通道內部,兩旁為石砌牆壁,拱頂為紅磚:磚塊以較窄小的丁面朝外豎放,排砌成半圓形拱頂。地面中央是排水溝,兩側走道以紅磚鋪設。
其實在台五線上就可以看得到這個通道口,只是很不起眼。
鄰隧道的這段公路較窄,車輛大多高速呼嘯而過,駕駛人也只能看前方,不會留意到公路側面的山壁,於是不容易引起過路人的注意。如果你喜歡看風景,搭車經過時就有可能發現這位於路邊的山壁上的緊急通道。
↑南港隧道的緊急通道,仍可發現到古早建造時所採用的石材,為歷史做見證。
↑緊急通道內部,兩旁為石砌,拱頂為紅磚,地面中央是排水溝,兩側走道以紅磚鋪設。
在南港隧道外,距離隧道南口前幾十公尺,另一個更難讓人察覺到的建築,就是鐵路下方日本時代的紅磚拱橋。這座紅磚拱橋,由於緊貼公路,被台五線的紐澤西護欄遮住,而公路、鐵路之間雜草茂盛,看起來彷彿鐵路與公路之間是沒有空隙的。
坐汽車通過這裡,即使朝鐵路很努力的看,也不會找到它,頂多,就看到道渣下方的一點點的紅磚牆,還有磚牆前的一堆雜木 ,一秒鐘瞬眼即過。
想要看它的全貌,唯有步行到公路護欄邊,從縫隙低頭一看,優美的紅磚拱橋就在眼前。 當我看到了這座建築,彷彿遇上了絕種生物般的驚喜。
紅磚拱橋的造型,和緊急通道的造型相近,由於橋相當短,大約一輛小汽車的長度,很像是一個超大型的紅磚排水涵洞,半圓形拱頂為紅磚切砌而成,石砌牆面,底下水道的部分,也是鋪以磚 塊。
水道上垃圾很多,泥土也覆蓋了磚頭,不注意看話,就會以為是黃泥巴,其實底下是磚塊。今天東西幹線列車仍通過這座歷史悠久的拱橋上。拱橋,與隧道的緊急通道,都能見證南港隧道的歷史。
↑離南港隧道南端不遠的紅磚拱橋,由於被公路遮擋,因此很難讓人發現到它的存在,應也是建於日本時代。
↑南港專案完工通車後,火車將從北二高汐止交流道附近鑽出地面,未來公路旁將不再有火車。(在上圖 11.5 公里指標,靠鐵路的一側,即是紅磚拱橋,隱約可見其頂部)
待南港專案完工後,南港隧道終將走入歷史。 未來,火車出了南港站後會繼續走在地底下,直到穿越誠正國中旁的大坑溪之後,開始漸漸上升,不過,還是走在小南港山的肚子裡。
最後,會在北二高汐止交流道附近的「Costco大賣場」的後面爬出地面,接上原來的縱貫線,進入汐止高架段。(註三) 換句話說,今天所看到的這些東西,都可能會隨著鐵路的停用、公路未來的拓寬而消失。 以後想要在台北地面看到火車,是不可能的事了。
每次經過這個地方,我都會將目光停留在隧道上的時間多一點,或者,故意等一班火車通過,享受最後的台北地上段鐵道風光。
紀錄日期:2004.7.31
如何去?
南港隧道在台五線旁,11.5 公里附近,由於縱貫線班次密集,切勿進入鐵道範圍。而台五線車流量大,此段為南向北單行道,路窄,請注意自身安全。
註一:
清代的台灣鐵路,基隆至台北段於1887年(光緒13年)6月9日開工,由台北大稻埕往基隆推進,至1891年(光緒17年)10月完工,關鍵工程是獅球嶺隧道。
台北基隆之間完工後,再接著興築台北到新竹的路段,重大工程是跨淡水河的橋樑,於1893年11月完工。光緒17年10月22日,台北至基隆段鐵路完工。同時,光緒17年10月22日,邵友濂正式接任福建台灣巡撫,所以只有台北至基隆段的鐵路,是在劉銘傳任內完工。
註二:
隧道口上方的「開物成務」碑並沒有消失,在2002年5月由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舉辦的「台灣碑碣與生活特展」裡,曾經展出此字匾。
「開物成務」是說:開發各種物資,成立各種制度。指制度開創之時的各項措施。「開物成務」出自孔子《繫辭傳》說︰「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全句解釋是:指通曉萬物的道理並按這道理行事而得到成功。
註三:
從大坑溪到出隧道為止,這一段就是南港專案中的汐止山岳隧道。
順便一提,在 Costco 的正後面,鐵路面高速公路方向的一側,在丘地邊坡上,原本還可以看到煤礦坑口,坐在火車上就可以看得見,大約在 2001-2002年汐止山岳隧道工程在這塊地展開後,礦坑口就被鏟除了。
2007/4/20 補記:
「南港隧道」這篇是我在2004年夏天寫的文章,今天因為整理文章的關係,突然想看看是否有關於這座隧道的新新聞,所以用「南港隧道」、「開物成務」等等幾個相關詞上Google搜尋一下,看看最近是否有關於南港隧道的新聞。讓我感到詫異的,並不是有什麼爆炸性的關注議題,而是....到處都有抄我文章的痕跡.....
不知道該高興還難過哩,高興的是,有人抄起碼代表這議題受到重視。難過的是,唉...怎麼有人就是那麼懶呀?要抄也不要一字不漏的抄嘛,稍改一下,加一下自己得心得就OK了嘛~~
再懶,乾脆直接跟我說要轉載就OK了嘛,為保護文史盡份力,我從來不要什麼報酬的咩。唉...文章放上網路就要有被抄的心理準備....
註四:
「開物成務」後來流落至台中的寳覺寺廣場公開展覽了一段時間,後來有心人士怕它被盜走或破壞,才搶救至台灣文獻館收藏(典藏品編號1493)。2007年4月,汐止市公所於汐止綜合運動場放置復刻的「開物成務」碑,照片請見文章末。
2007/4/21 補記:
「開物成務」的複刻版已經放置在汐止綜合運動場旁,雖是複刻,但終有機會一睹「開物成務」的廬山真面目了。
↑「開物成務」的複刻版安放於汐止運動公園(秀峰國中對面),做永久的公開展示。(拍照日期:2007/4/2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