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每逢週末假日必遇冷鋒加下雨,北台灣的天氣真是一團糟,很羨慕生活在南台灣的朋友。所以依慣例,這禮拜還是沒法爬山。想出門走走,不過天氣冷也懶得去太遠的地方,最好是坐公車、火車、捷運就能到的,所以今天來尋找一些市區的歷史文物好了。

記得有網友曾用MSN跟我說過中壢神社的石獅子(就是"狛犬"啦)位於中壢市的龍岡路上的一間小廟。「在中壢?...好遠哦,有空再去吧」我當時心裡這麼想。

哪天有空要去時再問個仔細吧。

但等現在真正要去的時候,卻想不起來當初是誰MSN給我的..........

因此記憶中的線索只有「中壢」、「龍岡路」、「廟」。翻開中壢市地圖,正好發現龍岡路與中北路上標示有一座廟,又離後火車站不遠,把大略方位記在腦袋裡,今天就來去找這隻「狛犬」。

我沒抱太大的希望,其實找不到也沒關係,就當成坐火車兜風。而且我也沒去過中壢,對我來說,去新的陌生地方總是有新鮮感,即使沒發現「狛犬」的話也沒有損失。

下了火車,從後站出來後,依循著腦海中的地圖記憶,走來前後不到十分鐘吧,就看見了地圖上所標示的廟,真的很小。從路口全家便利商店這邊望過去,看不出廟前有什麼像石獅子的東西,心想大概不是這間。

一穿過馬路走到廟前,驚見兩隻「狛犬」一左一右各在兩邊,真是太神奇了。

瞎貓碰上死老鼠,就這樣被我輕鬆找到,其實出發前什麼功課都沒做(只記一下地圖而已,冷天、雨天、加人懶,出門前懶得再開電腦先上網查一下)。

原來這間廟叫「忠義祠」,「忠義祠」這三個字還是頂頂大名的吳鴻森的題字呢。「吳鴻森」是誰?你用google去搜尋一下,應該會蹦出一大堆資料。

廟內牆上的黑色石版上刻有關於這座廟歷史,上面有寫它最初創於民國前十四年,在廟內神位石碑上刻的年代是明治三十一年。(其實民國前14年就是明治31年)

這邊不是中壢神社的所在地,中壢神社以前位於現在的中壢高中的位置,從地圖上看,中壢高中離這邊還滿遠的。台灣「光復」後,中壢神社就被拆掉蓋學校。

這兩隻狛犬的狀況非常好,幾乎沒有損傷、風化,不過外表帶點中國北方獅那種威武的味道,不像日治初期日本味較重的狛犬,頭部類似哈巴狗。不過日本狛犬漂洋過海來到台灣之後,外型或多或少都會融入本地獅子的風格,因為很多都是隨師傅的喜好來做的。

基座後面刻有「昭和十四年十月」、正面刻「奉獻」,應是神社遺物沒錯,屬於日治晚期的狛犬。中壢神社的鎮座式是在昭和十四年十月十五日(1939年)舉行,「鎮座式」相當於落成啟用典禮的意思。

神社的狛犬為什麼會出現在忠義祠?我猜可能又是「廢物利用」的例子吧。

神社拆了之後,大概覺得它丟了可惜(其實很多人也弄不清日本狛犬跟中國石獅子有啥差別,外行人看上去反正都一個樣嘛),就拿來擺在廟門前當做石獅子,畢竟在戰後物質缺乏的年代,要買對全新石獅子也得花不少錢,既然有從日本廟丟掉的,就拿來擺著吧。這些例子在台灣各地屢見不鮮,許多狛犬都因「廢物利用」才能僥倖留存到今日。

和狛犬道別之後,走回中壢車站,坐火車到萬華,去吃龍山寺附近著名的花生湯。


基座後方刻有「昭和十四年十月」,屬於日治晚期(日治只到昭和20年)。 


狛犬是神社的守護獸,一對狛犬之中,一定是一隻張嘴造型、另一隻則閉嘴造型,張嘴的代表「阿」,閉嘴的代表「」,廟左邊這隻是閉嘴的(形)。


右邊這隻是張嘴的(形),基座前面刻有「奉獻」。


它的背部,尾巴是開岔的。


↑「忠義祠」是吳鴻森的題字,吳鴻森就是吳伯雄的父親(吳伯雄:曾任內政部長,現國民黨主席),中壢鬧區中正路上的那棟顯眼的巴洛克式古宅,就是吳鴻森的家。


「忠義祠重建續」上面記錄了建廟緣由與遷建過程。另外,在廟內神位石碑上刻的年代是明治三十一年。


↑忠義祠位於龍岡路、中北路交叉口。若從這個角度看過去,根本看不到狛犬(一隻被香爐擋住,另一隻被盆栽擋住)。

如何前往:

忠義祠位於中壢市龍岡路一段與中北路二段的交叉口(在龍岡路上),距離火車站不遠,坐火車前來頗方便,步行就可以抵達。從後火車站出站後(是後站不是前站哦),直走遇中北路右轉,沿中北路約走五分鐘即到達龍岡路,從中壢後火車站步行到忠義祠大約8至9分鐘。

中壢神社小檔案:

社格:無格社

設計者:不詳

鎮座祭日:昭和14年10月15日(1939年)

奉祀神明:豐受大神(女神,她是穀神、管食物、農業)、能久親王。

昔日地址:新竹州中壢郡中壢街三座星。

今日地點:中壢高中(中壢市三光路115號)。

相關文章:

[日治遺跡‧神社] 貘犬(狛犬)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神社
    全站熱搜

    赤腳生活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